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评估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评估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1 20: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辽代设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辽政权意在( )
A.加强区域自治 B.缓和民族矛盾
C.削弱汉人势力 D.限制南北交流
2.庆历三年,北宋政府在河北中部的定州设安抚使,由定州知州兼任,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水宁八地,进一步整合了定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力量。至此,定州与真定、高阳关、大名府并称为河北路四大军事重镇。这说明,北宋政府( )
A.地方为路、州两级制 B.力主民族交融
C.注重对女真族的防范 D.重视边境备战
3.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4.在西夏,骆驼的重要性可以与马并列,甚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广泛用于战争、运输和耕地。西夏群牧司明确规定“旧驯之公骆驼年年当分离,当托付行宫司,人杂分用中”。西夏这些做法缘于( )
A.国家制度 B.地理环境
C.经济形式 D.民族信仰
5.金朝建立后,渐有女真贵族不再亲自役使奴婢从事生产,而是出租土地,坐食租税。元朝时期,也有很多主人让“驱口”(元朝对奴婢的称谓)从事农耕,采取“岁责其租赋”的剥削方式。上述史实可以用于说明该时期( )
A.贵族门阀政治废止 B.阶层间固化逐渐松动
C.民族矛盾走向缓和 D.少数民族封建化加深
6.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但文化交流频繁。江南经济发达,风景秀丽,北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而南人大多以“游孔林”、“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 )
A.元朝民族文化交融客观存在 B.北人南往的主因是尊崇儒术
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趋势 D.国家政策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7.辽世宗在位时,设置北南二枢密院同掌国政,“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元文宗在位时,尊孔重儒,立奎章阁学士院,命编《经世大典》。这些做法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8.钱穆《国史大纲》指出:“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所评述的这种古代制度设计( )
A.折射出封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分散地方军政大权以强化中央集权
C.加强了对西藏、新疆等边疆管辖 D.适合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需要
9.1349年,一群“南北隔数千里,同仕于闽”的官员在福州乌石山游览,至道山亭时以“文字为娱”,完成了一首联句(如表所示),此类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在元中后期已成风气。这反映出元代( )
追陪偶上道山亭,叠嶂层峦绕郡青(中屠駉,字子迪,汉人)。 万井人家铺地锦,九衢楼阁画帏屏(僧家奴,字元卿,蒙古人)。 波摇海月添诗兴,坐引天风吹酒醒(赫德尔,字本初,色目人)。 久立危栏凭北望,天边秋色杳冥冥(奥鲁赤,字文卿,蒙古人)。
A.官场风气败坏 B.科举重视诗赋 C.民族交融深化 D.儒学地位复兴
10.元朝科场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统计(部分)
科次 议题 考生 对策
延祐元年江浙乡试 冗官 方希愿 严吏部之选法,重宪臣之事权
吏制 黄溍 推广教化
延祐二年会试 冗官 杨宗瑞 严其赏罚
延祐四年江浙乡试 吏制 沈云超 加强监察
后至元元年江西乡试 用人 李廉 考试任命吏员
吏制 涂溍生 提高俸禄,以养其廉也
据表可知,元代( )
A.科考专注热门政治话题 B.官府有效推动人事改革
C.着力拓宽官员选拔路径 D.士人借助科举平台议政
11.金朝猛安谋克的编制,实际是将已经存在的认同单位——传统的部族改造为新建立的金政权的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这既是对此前女真人认同的认可,又体现着以地缘组织人民。金朝的这一做法( )
A.构建了政权的法理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C.体现出鲜明的国家特征 D.彰显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12.“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古代地方制度( )
A.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B.强化了专制皇权统治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 D.凸显了边疆治理水平
13.辽都的上京城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皇城是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种布局源于理念( )
A.“因俗而治” B.“天人合一” C.“事在四方” D.“要在中央”
14.元朝统一广西后,在当地推行土司制度。泰定二年(1325 年),桂西土司岑世兴上书朝廷,请于土司之侧置监贰官,以蒙古人、汉人充任,元廷批准按此意见施行。这一做法( )
A.加速了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进程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D.扩大了元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15.宣政院初名为总制院,统辖吐蕃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这反映了元朝( )
A.改土归流正逐步推进 B.外交制度已基本完善
C.宣政院与中书省平级 D.中央直辖西藏的事务
二、材料分析题
16.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材料一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中国论》
材料二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虽然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他们并没有将辽、宋排除到“中国”之外,认为辽、宋、金都是“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大中国”的理解。
(2)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过程中,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官生于职,职沿于事,而名加之。后世沿名,不究其实……初,太祖分迭刺夷离堇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过官制者,可不辨。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卿,朝廷之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摘编自《辽史·百官志一》
(1)指出材料中辽朝推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出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官制中官员的具体职责。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官制实施的意义。
18.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人物。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辽政权对于汉人和契丹族的管理方法进行区分,说明辽政权因俗而治,缓和民族矛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因地制宜,加强区域自治,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因俗而治,没有削弱汉人势力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南北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五代时期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中原政权在黄河以北已无险可守,河北路一带是抵御契丹的屏障,河北定州与契丹接壤,北面契丹,南卫河朔,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成为北宋政府的边防重镇,北宋政府对定州建制的调整体现了北宋政府对边境防务和边境备战的重视,D项正确;北宋地方分为路、州(府)、县三级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的对峙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庆历年间处于北宋中期,这一时期北宋政府防御的是契丹而非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制使地方天险尽失,面对农民起义,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D项正确;行省制推行犬牙交错原则,虽然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夏的疆域位于今天的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当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骆驼的重要性,B项正确;骆驼之所以在西夏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并不是因为国家制度,排除A项;骆驼在西夏占据重要地位,和经济形式无关,排除C项;骆驼之所以在西夏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其信仰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元朝(中国)。据题干所述,金朝女真贵族出租土地收取租税,元朝时期也有奴婢被出租从事农业生产并交付租赋的现象,这表明传统的奴隶主对奴隶的直接剥削关系减少,转而采用封建地租剥削方式,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下的社会经济关系向封建化方向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未涉及贵族门阀政治的废止,排除A项;阶层间流动性的松动和民族矛盾的缓和在题干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根据材料,虽然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但是南北方的交流依然存在,A项正确;北人南往是因为自身的需求,和儒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多元,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南北的交流,不是阻碍,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和元朝时期(中国)。据题干辽世宗和元文宗的举措,辽世宗设置北南二枢密院同掌国政并重视农业,元文宗尊孔重儒、立奎章阁学士院等,这些做法体现了不同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等的认同,反映出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B 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和借鉴,排除A 项;题干更多地体现的是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借鉴,而不是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来治理,排除C 项;题干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家庭和国家之间的联系,排除D 项。故选 B 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表明,该制度是行中书省制度。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合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需要,D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能折射出封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排除A项;行省制度集中军政大权以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元朝对西藏、新疆并未实行行省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元代中后期,少数民族的官员也可以与汉族官员进行诗词联句,体现了少数民族官员汉文化水平的提升,由此折射出当时民族交融的深化,C项正确;官员之间进行诗词联句并不能说明当时官场风气败坏和科举重视诗赋,排除AB项;儒学地位的复兴始于唐朝时期,南宋时期理学已经确立了官方正统思想地位,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儒学地位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科场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科举士子在面对考试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反映出士人借助科举平台议政,D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无法得知科考议题都与热门政治话题有关,排除A项;材料是考生给出的对策,但无法得知政府在有效推动人事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路径的拓宽,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一时期的女真人“将已经存在的认同单位——传统的部族”发展到“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也就是从血缘到地缘的变化,这一做法体现出鲜明的国家特征,因为国家与氏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民众,C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朝的基层管理制度,并不是金朝构建政权的法理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度体现的是民族特色,并不能彰显儒家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个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行省划分采用犬牙交错原则,排除A项;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上京城分南北部,分别由契丹族与汉族等分开居住,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A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排除B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指的是处理周围四方各种各样繁多的事务,关键在于国家的最高权力要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排除C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廷采纳建议,派出蒙古人、汉人在土司身边担任监贰官,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 中央的联系,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指废除土司制度,改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排除A项;广西仍然保留土司,与内地省份不同,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对元朝统治的支持与拥护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直属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宗教和民族事务的机构,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从明朝起逐步推行的,排除A项;基本完善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宣政院与中书省不是平级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大中国”的出现和演变说明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各民族都为祖国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2)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为“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认为辽、宋、金都是‘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等信息可知,“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大中国”的出现和演变说明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各民族都为祖国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过程中,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挥的作用可从强化华夏认同观念、促进民族交流、促进边疆开发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即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为“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17.(1)制度: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特点:因俗而治,一国两制。
(2)职责:北面官负责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事务,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北面官设有北、南枢密院,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为其长官,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枢密院掌管铨选、丁赋等政;南面官主要管理汉族农耕事务。
(3)意义:有利于辽朝的兴盛与发展;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辽朝文化的多民族特色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中国)。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据材料“太祖分迭刺夷离堇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过官制者”可知,辽朝南北面官制度;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得出,因俗而治,一国两制。
(2)本题是特点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卿,朝廷之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可知,北面官负责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事务,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北面官设有北、南枢密院,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为其长官,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枢密院掌管铨选、丁赋等政;南面官主要管理汉族农耕事务。
(3)本题是影响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和所学可知,有利于辽朝的兴盛与发展;据材料“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卿,朝廷之上”和所学可知,有利于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据材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可知,有利于辽朝文化的多民族特色发展;据所学可知,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提供了借鉴。
18.(1)人物:秦始皇(或嬴政)。政治: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答出一点也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文成公主入嫁吐蕃等。
(3)元朝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故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嬴政(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唐太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元(中国)。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反映的是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19.(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戎狄蛮夷势力日渐强大,进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新举措:辽金的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并行;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南宋的土官统治;元朝行省和宣政院的设置;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特点:因俗而治(或蕃汉分治);因地制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可知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可知,戎狄蛮夷势力日渐强大,进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族杂居;根据材料“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可知,各民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新举措,根据材料“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的南北面官制与蕃律和汉律并行;根据材料“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根据材料“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可知,南宋的土官统治;根据材料“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和宣政院的设置;根据材料“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有的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派流官直接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和宣政院的设置并且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二“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有的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派流官直接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地制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