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导学案、水力发电实验器材
教材内容 分 析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我有地势的基本特征。作为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开篇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气候以及河流等相关自然环境要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实际,运用希沃白板以及希沃投屏技术,展示课堂实验活动环节,让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地实时观察到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文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地势的起伏,能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把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本阶段的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有了初步的能力,但见解较为简单;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知道我国大地的基本框架,通过七年级地形图的判读这节内容的学习,也已掌握基本的读图、析图技能,并知道地形和地势相关概念,但对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 2.能从地势与人类关系的角度,通过实验探究说明地势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地势的总体特征 (2)我国地势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难点:地势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 诗词导入:南唐后主李煜代表作之一《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根据诗词推测河流的流向,我国古代多数文人墨客都提到过河流自西向东流,这说明我国的地势可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西高东低)事实是否如此?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学生活动: 欣赏诗句,分析河流流向,并推测地势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朗读演示同学们熟悉的诗词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实验探究一: 读我国大型水力发电站分布图,分析其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哪个河段?为什么该河段能建这么多大型水电站?(让两位同学上台展示操作水力发电实验步骤,通过希沃投屏技术,投屏到一体机上,方便全班同学观察),结合地势图分析我国地势主要特征,证实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通过模拟两条落差不同的河流在水流量相同的情况下,观察实验,看其产生的发电量有什么差异?(观察灯泡亮度)并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的设计,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投屏技术,把实验效果展示出来,扩大了实验参与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结合课本28页活动题,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规定完成时间,利用一体机自带计时器进行计时。一位同学上台在一体机上用画笔描绘出来,其他同学结合课本23页地形图在自己课本上完成。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一体机上自带的小工具来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实验探究二: 结合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图,通过实验探究我国地势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模拟落差相同,水流量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发电量有何差异?(观察灯泡亮度)让两位同学上台展示操作水力发电实验步骤,通过希沃投屏技术,投屏到一体机上,方便全班同学观察,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总结地势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投屏技术,把实验效果展示出来,扩大了实验参与面,提高课堂效率;再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从而分析出影响水能资源的主要因素,对比分析实验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环节 (六) 师生活动 随堂测验
设计意图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七) 师生活动 课后探究: 搜集相关资料,和同学一起探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呢?
设计意图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地势特征及产生的影响,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运用投屏技术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能够广泛参与到重难点探究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丰富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形象直观;再通过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解决课堂重难点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不足之处:还需要在课堂过程中要适当注重优化课堂互动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课堂氛围更轻松愉悦;实验操作前需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展现实验效果;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对照分析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现场生成实验结论,通过做记录的方式把课堂分析思路外化为具体图表,课后加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