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随堂演练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频率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快慢
幅度
控制变量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快
高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钢尺振动的频率低于 20 Hz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点1 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音调
频率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频率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频率
√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频率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频率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频率
√
A
B
B
4.甲、乙两个音叉与收音麦克风的距离相同,分别敲击甲、乙两个音叉,通过示波器收集到的波形如图2-2-7所示(为了方便观察,叠加在同一个坐标轴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音叉
发声的音调相同
B.甲、乙两个音
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甲音叉发声的音
调比乙低
D.相同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比乙多
C
音调
高
参考答案 D
8.曾侯乙编钟(图2-2-9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制成的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_____(选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2-2-9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 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_____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8.曾侯乙编钟(图2-2-9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制成的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_____(选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2-2-9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 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_____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低
2
9.(多选题)观察图2-2-10,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C.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一部分频率的声音
D.15Hz的声音只要音量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参考答案 AC
【提示】由题图可知,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 000Hz,而人耳只能听到20~20 000Hz的声音,则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一部分频率的声音,故C正确。
【提示】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瓶中盛的水越多,瓶子越难振动,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瓶壁
低
【提示】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时,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空气柱
大
高
保温壶内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
大,音调越高(共20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全章复习
重难点解读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重难点3 声音的应用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解析:①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碎纸屑会跳动,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②人说话时会惊跑水中的鱼,说明声音能在空气和水中传播(即声音传播的条件);③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声音传播的条件);④水面溅起水花是由于音叉振动造成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⑤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①④⑤;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②③。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①④⑤
②③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C
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 响度 音色
续表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 响度 音色
续表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C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响度
重难点2 声音的三个特征
重难点3 声音的应用
重难点3 声音的应用
重难点3 声音的应用
超声波
反射
(示例)倒车雷达
重难点3 声音的应用(共26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随堂演练
知识点1 声现象的应用
知识点2 噪音及其控制
知识点1 声现象的应用
知识点1 声现象的应用
知识点1 声现象的应用
C
知识点1 声现象的应用
知识点1 声现象的应用
超声
不能
750
针对训练 1.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非常大,当海豚发出了 80 000 Hz的声音时,此声音属于_______(选填“超声”或“次声”),这种声波人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如图 2-4-1 所示,海豚会利用回声寻找沙丁鱼群,若经1 s后海豚听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 500 m/s),则此时海豚与沙丁鱼群的距离为_______m。
知识点2 噪音及其控制
知识点2 噪音及其控制
知识点2 噪音及其控制
知识点2 噪音及其控制
C
D
B
C
4.(多选题)在下列场景内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语文课上,老师激情阅读范文的声音
C.夜晚12时,小区内传出尖锐的叫喊声
D.工作人员在维修教室音箱时,试听音箱发出的声音
AC
C
超声波
月球周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D
参考答案 C
响度
9.如图2-4-3所示,在闹市区的主要干道设立噪声监测装置,以增强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这种装置的示数会随着声音强弱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填声音的特征),显示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分贝(或dB)
10.小明家周围工地施工,噪声污染严重,因此他所在的学习小组想帮他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来选择一种隔声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除待检测的材料外,他还找到了以下器材:音叉、手机闹铃、鞋盒。
(1)适合作声源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
手机闹铃
【提示】(1)手机闹铃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则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到鞋盒的距离
B
【提示】(2)实验方案中,靠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来感觉不恰当、不准确,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
(3)在更换不同材料实验时,声源的响度应_____________(选填“控制不变”或“随材料变化而变化”)。
控制不变
(4)小明通过其中一种方案,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
泡沫塑料
【提示】(4)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说明材料的隔声性能越好。(共28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随堂演练
知识点1 响度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知识点3 音色
知识点1 响度
知识点1 响度
参考答案 D
知识点1 响度
知识点1 响度
C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参考答案 C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知识点2 用波形比较振幅
乙
20
知识点3 音色
D
知识点3 音色
C
B
D
D
C
响度
音调
响度
音调
音色
音色
响度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乙: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棉线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棉线可以传声
7.(多选题)关于图2-3-9中的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丙: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力拨动,保持钢尺振幅不变,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提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响度跟振幅有关,故A错误。小丽通过棉线能听到小刚的说话声,说明棉线可以传声,故B正确。不断剪短细管,细管内的空气柱不断减小,空气柱的振动频率越来越高,则听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可以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保持钢尺振幅不变,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同,则振动频率不同,听声音的音调变化情况,可以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参考答案 BD
甲乙丁
甲乙丙
甲丙丁
不会
振动
远
大
振幅
距离声源的远近(共26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随堂演练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2 声速及其应用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针对训练 1.图2-1-2是某中学龙狮队在练习敲打“五行鼓”的情景,人们听到的鼓声是由鼓面______产生,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传到人们耳朵的。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振动
介质(或空气)
知识点2 声速及其应用
知识点2 声速及其应用
知识点2 声速及其应用
10 500
知识点2 声速及其应用
知识点2 声速及其应用
340
不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D
B
A
C
振动
液体
(或水)
声波
固体
8.(多选题)“鱼洗”是古代一种由青铜铸造的盆,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如图2-1-5所示);停止摩擦把手后,短时间内“鱼洗”仍能发出嗡嗡把手声。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声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就是由水振动产生的
B.“鱼洗”发出的嗡嗡声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
C.停止摩擦把手后,短时间内“鱼洗”仍能发出嗡嗡声,说明“鱼洗”仍在振动
D.众多“鱼洗”声汇集后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提示】“鱼洗”发声时“水花四溅”,说明铜盆振动,即声音是由铜盆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众多“鱼洗”声汇集后没有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而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参考答案 BC
产生
传播
0.05
1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易直接观察,泡沫小球可以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更容易观察。
泡沫小球跳动
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提示】发声体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撒些小纸屑在桌面上,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
空气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