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的形成和位置、兼并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战争特点,辩证地认识兼并战争,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认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2.通过识读《战国经济与改革图》,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理解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必要性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3.通过标注《都江堰示意图》,了解都江堰工程,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逐步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4.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评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战国七雄形成和位置。
2.兼并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特点。 3.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4.都江堰修建的基本史实和构成。
教学难点: 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评价。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3.都江堰修建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古人治史的习惯——“左图右史”,引出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导入新课。 【内容探究】 一、“时局”之变——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的形成 1.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两张历史地图。 提问:对比这两张历史地图,和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局势有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史地综合,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思维,从变化中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出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历史材料: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解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及其背后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证明,战国时期卿大夫篡权立国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以及在政治上的夺权,这一社会变化。所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 (二)战国七雄的记忆 出示《战国形势图》,在图上标记指向标,根据地图上的方位来帮助记忆:上北(燕)下南(楚),左西(秦)右东(齐),中间隔着(赵魏韩)。 (设计意图:史地综合,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空间记忆的能力。) 二、“战局”之变——兼并战争 (一)重要战役 根据《战国形势图》战国时期,提问:从图上看,比较重要的战役有哪些呢?并进行学法指导,提示注意查看地图图例和课后了解“围魏救赵”、“减灶计”、“纸上谈兵”等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以及课后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战争特点 出示《桂陵之战》图示和“长平之战”历史材料,探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怎样的特点?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战争形势的变化) (三)战争评价 出示《合纵连横形势图》和相关史料: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你觉得人们最渴望的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兼并战争。) 三、“政局”之变——商鞅变法 (一)变法背景 出示《战国经济与改革图》以及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镢、牛尊两件文物,从经济、政治、军事等不同角度探究为什么战国时期会出现各国纷纷变法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的道理。) (二)变法人物 1.分别出示秦孝公和商鞅的相关史料,介绍两位改革核心人物的相关事迹,学习他们身上开拓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 (魏、楚等东方六国)皆以夷狄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二》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史记·秦本纪》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战国策·秦策一》 2.据人物史料,探究商鞅变法取得最大成效的主观原因。 (设计意图:评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三)变法内容 列表出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解读其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概况出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作用。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达到高效行政的政治目的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从而达到富国的经济目的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壮大秦国的军事力量,从而达到强兵的军事目的
(四)变法评价 1.出示两则史料: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西汉]司马迁:《战国策·秦策一》 提问:“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从变法内容看,旧贵族怨恨商鞅什么? 2.探究思考:商鞅被“车裂”,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我们怎样来看待商鞅变法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必要性和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道理。) 四、“财局”之变——都江堰 (一)都江堰概况 1.简要介绍都江堰修建的背景。 2.出示《都江堰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关于都江堰的简介卡片。 都江堰简介时 间公元前256年人 物李冰地 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功 能防洪、灌溉、水运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3.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教材,在教材地图上分别标记出这三大主体工程的具体作用。 (二)都江堰影响 1.出示两则关于都江堰评价的材料: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提问:根据材料,都江堰建成以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课后思考:都江堰的修建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都江堰工程的概况,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逐步形成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利用历史地图这一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一起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兼并战争频繁残酷,变法改革如火如荼,社会经济动荡发展,而在这一系列剧变的背后也悄悄孕育着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因子。历史的发展还会为我们讲述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我们在之后的课中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