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在教材的处理上,一定要将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结合起来,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单元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体会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主席作为领导人的博大胸襟。“责任”这一人文主题,便如盐溶于水般自然渗透在课堂。
二、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下功夫。教学中,教师将朗读作为语文训练的中心任务。个别读、齐读、教师引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呈现文字,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能够真实触摸到文字滚烫的温度。读中悟、悟中读,情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自然流淌。比如:在指导学生品读“岸英!岸英!”这句前,教师进行了厚重的教学铺垫,在这四个字、两个感叹号的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中,学生会真切感受到主席的无比悲痛;对主席的艰难抉择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梯度地深情引读,与学生配合接读,主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便能深深触动孩子们的心;尤其在“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句和“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让他安葬在朝鲜吧”中,教师配乐范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加上悲痛的神态语气,把主席的内心情感像溪水一样注入学生心田,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彭、德”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课文第二部分,你还找了哪些句子,又体会到什么呢?学生找出“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写出主席失去儿子悲痛欲绝,和对儿子的不舍)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这句中能看出毛主席做这个决定很困难,再加上丧子之痛,体会到毛主席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随机理解“踌躇”和“黯然”的意思。他可能在想什么?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这句中能看出毛主席做这个决定很困难,再加上丧子之痛,体会到毛主席心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苦。)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写出毛主席难以割舍) 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英雄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深情小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重在一个“情”字,这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每每念及青年时期毛主席的诗文,胸中总会不由自主荡涤起一股恢弘豪迈之气。然而,今天课文中看到了主席的另一面。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文下出现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后,我们的心真的好痛,毛主席在作为父亲的角色中,他只想最后一次见见儿子的遗骨,可为了大局,却选择将心爱的儿子永远留在异地,和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一起,成为中朝友谊永远的见证。课堂进行到最后,教师引入抗美援朝时牺牲的众多英雄儿女资料,用视频形式呈现,教师配乐深情解说,通过这一情感渲染,学生升华情感,道出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练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分组讨论 本文为革命传统题材内容,对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距离学生时代久远,学生理解有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习课文前,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为学习课文做铺垫。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拉近学生与时空的距离,补充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联系文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来进行文本解读,进入课文情境。教授第一部分时,补充岸英的成长资料,带领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体会年过花甲的老人失去爱子后的悲痛。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延伸 搜集党员故事,学习党员精神,做红色基因传承者 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倾听、思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