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清贫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清贫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2 12:1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贫》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阐释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改进育人方式研究。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合理倡导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探索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与学方式,提出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关注课堂中不同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全面提高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设计思路
新课标的理念实用性更强,更有利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注重兴趣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作者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本文记述了被捕时,敌人试图在作者身上搜刮银钱,结果一个铜钱也搜不出来的故事,用简洁朴实的语言,表现了方志敏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两袖清风、舍己为公的高洁品德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课文内容情感强烈,故事引入人胜,运用大量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内心与形象,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流露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热烈真挚的感情。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认读本课“筹”“矜”“俘”等 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筹集”“矜持不苟”“款项”“齿冷”等词语的意义和主要用法。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 注重文中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内心和形象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情境导学 首先与学生分享一封 87年前在监狱里写成的特殊的信,信的署名是:你们挚诚的祥松,这封信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可爱的中国》,由此引出作者方志敏,带领学生走进方志敏,走进 87年前的夏天他在狱中写的另一篇作品《清贫》,解释清的含义,板书课题。正式引入课堂,从中感受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学生一起齐读课文标题。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讲授新知 (一)词语感知首先请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方志敏的资料。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革命战士的情怀。接下来请学生尝试读白板上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这组词语和课文中的方志敏相关,要求学生用更加坚定的语气读。再请一位学生练习读一读下列成语,发现这组词语和课文中的国方兵士相关,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凶恶、贪婪,一起读词语。 (二)初读课文在学生把握词语的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 1自然段介绍了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一向具备共产党员舍己为公的美德。2到 8自然段讲述了一件“趣事”的过程,第九自然的表述方志敏家中的唯一财产是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第 10自然段表明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三)把握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方法把握文章重点片段,通过一个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下方志敏被俘后的一件趣事。引发学生思考:被俘虏,明明是一件极悲惨的事,为何方志敏却用“趣事”来形容?带领学生重点学习 “趣事”片段。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趣事”这一部分,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思考方志敏的人物形象。学生精准定位方志敏和国方兵士的对话,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再示范朗读,使学生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对比,国方兵士自私贪财,而方志敏则是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体会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不是为个人谋利益,而是为天下谋幸福的清贫美德。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男女生合作,再读这处对话,注意读出人物语气的不同。除了语言描写,让学生自主寻找其他描写片段并进行交流分享,快速找到国方兵士对方志敏一系列搜身的动作描写。小组交流,如何读好这两处动作描写,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请小组代表分享观点。教师总结: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揭露国方兵士贪婪、丑陋的本性,而方志敏始终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突出他清贫朴素、舍己为公的品质。 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人物的动作描写,要求把动作作为重音强调,抑扬顿挫。抓住搜身的过程中,国方兵士的心理变化,请学生在文中找到关键词,圈画出来,并在课本中批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学生分享观点,从热望到企望再到失望,说明了国方兵士的贪婪,也进一步印证了方志敏的清贫。 练习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同时,要想快速完成,小组合作的分工及和做更是必不可少的。
分组讨论 (四)课堂延伸 带领学生认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的清贫廉政楷模,PPT向学生展示介绍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三人的生平经历,使学生深刻理解清贫。接着,要求学生仿照语文园地书写提示中的小诗《帆》的格式,书写一首有关清贫的散文诗。请学生到讲台诵读作品,由此引出豫州路小学的党员教师代表马健老师写的一首有关清贫的小诗,与学生一起欣赏。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延伸 (五)情感升华 请学生与同桌交流问题: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清贫”精神吗?你身边都有哪些清贫呢?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不忘清贫,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守住清贫,就是守住我们心灵深处美好的家园,这种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在我们身边,清贫精神仍随处可见,他们是为祖国的进步发展奉献一生,却过着简朴生活的科学家们。他们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们也是家中过着简朴生活的长辈们。最后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推出的红色故事 100篇课程,感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倾听、思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我带领学生对课文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与课堂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把握不够深刻,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思维,学习效果不高。应当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把握,掌握课文内容。测评练习的试题设置上有点简单,应当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能力,进一步做到基础题和拓展题相结合进行分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