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曲的内容, 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通过比较阅读,增加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曲中情趣。
3学情分析
该散曲编写进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散曲小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元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宋词集粹,对宋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认识。散曲和词形式很相近。这一点,学生能很快把握。但是对于该曲思乡之情,学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到“断肠人”的心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回顾宋词的学习方法,如知人论世,联系该曲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还要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该曲生动精炼的语言以及情境交融的写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秋思之祖”——《天净沙 秋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1cnjy.com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秋思》。 www.21-cn-jy.com
二、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仿读。
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写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字形: 藤 鸦 瘦( shòu )涯( yá )
词义: 枯藤:干枯的枝藤。昏:黄昏,傍晚。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该曲。
请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蹒跚前行。夕阳缓缓西坠,悲伤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3.研读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你认为这首散曲所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毫无生气、暮气沉沉的感觉。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第三句写荒凉的古道, 骤起的西风,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⑵该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 ,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衬托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衬托,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了! 21教育网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2·1·c·n·j·y
⑷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在天涯”,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游子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21·世纪*教育网
⑸归纳该曲艺术特色
正面衬托,侧面衬托;寄情于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景交融。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活动2【练习】《天净沙 秋思》课堂检测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修饰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21·cn·jy·com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www-2-1-cnjy-com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景与情的关系。2、明确抽象的“思”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3、感受“断肠人”悲怆的内心世界。21·cn·jy·com
2学情分析
虽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但是通过之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诗、宋词的鉴赏,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去解读文本。这首小令用词也比较简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如何让学生领会游子心境,首先从标题《秋思》说起。标题其实最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读标题,找到重点落在“思”上。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抽象的“思”之情感具体地表现出来。在解读曲中意象的同时,让学生体会这些意象的排列形式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联,通过整体引入和细节分析,体会到这首小令中的景物和情感完美融合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诗词曲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拓展这首小令的写作背景,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知人论世”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景与情的关系;明确抽象的“思”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难点:探究交流,感受“断肠人”悲怆的内心世界。 21*cnjy*com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对比导入,引导思考
1、出示《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的课题,请学生说区别。
2、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化?ppt出示《乡愁》,让学生思考。
3、进入新课学习,看看马致远是怎样将抽象的“思”具体化。
4、学生听课文录音,谈感想。
5、请两位学生读课文,自我评价。
活动2【讲授】指导朗读,感受文本
1、为了让大家熟悉文本,老师给大家找了一段录音,我们先来听一下。
2、听完录音后,老师请学生自己读,至少读三遍。
3、指定一位学生再读,读完后自我评价。
4、生评价:没有读出凄凉感?师:节奏已经划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的很好了,怎样读出凄凉感呢?提示可以关注小令里的哪些词?教师出示ppt上标示了重音和节奏的文本,学生齐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明确下划线的形容词可以再重读一点,齐读第二遍。
活动3【讲授】分析意象,层层深入
1、刚刚那位女同学已经说了,小令中有一种凄 ( http: / / www.21cnjy.com )凉之感。请你来说说看,小令的凄凉之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断肠人在天涯。共同品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句。21cnjy.com
借助注释“断肠人”,画出注释中的关键词,“到极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
师追问:这位断肠人极度忧伤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是?明确其有家不能回,内心情绪失落伤感。重读“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所以在他眼中,昏黄的不仅是夕阳,也是内心。www.21-cn-jy.com
板书:以自然色彩写人物心理色彩。
2、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秋思是思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这首小令是不是结束了?前面的三句有什么作用?师请学生选择剩下三句话中的一句品读,学生选择“小桥流水人家”。2·1·c·n·j·y
出示图画,问问学生这样的环境是哪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水乡。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画面。学生选择美丽。但这样的美景,却是别人家的(强调人家),人有我却无,更何况是一位断肠人。再次提示是极度忧伤的断肠人。所以小桥流水还美好吗?断肠人看到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悲伤、惆怅。所以这里是以美景来反衬人物思乡之情。21·世纪*教育网
板书:以美景反衬人物思乡之情。
3、请学生继续选择,学生选择“枯藤老树昏鸦”句。这句话中的枯藤老树表现了什么?秋天的景物。
出示图片,昏鸦都回家了,但是断肠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无家可归。所以此时他的内心一定是,继续强调“极度忧伤”。这里的萧瑟之景让人心生悲伤,这里还是反衬吗?生回答是衬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板书:以悲景烘托人物思乡之情
4、最后分析古道西风瘦马句。马因何而瘦?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答:长途跋涉,旅途辛苦。瘦马经历了长途的跋涉,那么马的主人呢?也经过了长途跋涉。请大家想象一下主人公的外貌?瘦弱。主人公的衣着:破烂、寒酸。主人公的神情:风尘仆仆,疲惫。2-1-c-n-j-y
瘦马借代了风尘仆仆的主人公,而眼前之景是一条古道,这条古道展现了岁月的沧桑。
走在古道上的主人公,身上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到的是西风带来的阵阵.寒冷。因为他是一个极度忧伤的旅人,他有家却不能回,在漂泊天涯。这句中出现了主人公、主人公眼前之景、以及他的心情。
板书:人、景、情三者合一
5、再次回顾板书内容
板书设计:
以悲景烘托“思乡”情
秋 思 以乐景反衬“思乡”情
马致远 景、人、情三者合一
“断肠人” 以自然环境折射人物心理色彩
活动4【活动】知人论世,走近内心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为什么能将秋思写得这么好?让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ppt出示马致远的第一段材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马致远?富有才华。
再看第二段材料:元朝建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中国进入了“蒙古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了,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也带来了更多的失望。21教育网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马致远?壮志未酬、无法施展抱负。
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在当时的时代中却始终无法施展抱负,也许秋思写的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之秋、悲苦之秋。
活动5【活动】小结全文、配乐齐读: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也学习了作者抒发情感的四种方法,更了解了马致远这位人物的特殊情怀,让我们再一起带着感情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www-2-1-cnjy-com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学习反馈
1、朗读、背诵这首小令。
2、展开想象,把小令扩写成80字的片段。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