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不同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现象不变。
2、过程与方法:
能对物体的沉浮现象作出预测、解释并实验验证与记录。
学会用剪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合作探究精神以及纠正自己错误前概念的科学习惯。
2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陌生,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试着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也体味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小组间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
“沉和浮”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对于“沉和浮”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对“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下沉,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呢?”,“潜艇为什么既能潜入水下,又能浮在水面呢?”,“有的塑料片是浮的,有的塑料片却沉在水底……”关于沉和浮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适当的调整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通过推测→实验→讨论交流使他们认识到有些推测与实际观察结果是矛盾的,从而弄清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是否有关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其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是否空心、材质(密度)等因素有关;经历“观察—发现—预测—验证”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改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体积大小或轻重,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把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
2、(出示砖块、木块)把它们放入水中,你们猜是沉还是浮?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3、(把砖块、木块放入水中)看看老师怎么放?谁来说一说?--引出操作方法
4、(出示塑料块)把它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5、学生上台操作,确定判断沉浮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
活动2【活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材料(课件出示)。
2、引导猜测。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是沉还是浮?沉可以用向下箭头表示,那么浮怎么表示?还要简单说明理由,如预测小石块是沉还是浮?理由是什么?
3、(领取材料和记录单)学生猜测。
4、汇报猜想。第一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看看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预测。
5、到底我们的预测对不对呢?我们就要用实验来验证。实验时放的时候怎么放?实验完成后该怎么做?(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6、(领取水槽)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
(1)汇报实验结果
(2)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3)同学们,现在结果出来了,我们静静思考一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3【活动】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刚才××同学说了很多因素,轻重和体积真的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吗?如果以橡皮为例,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怎样改变轻重和体积呢?
2、(课件出示)
这样改变可以吗?
3、这种改变方式是在减小轻重和体积(课件出示“减小”),从科学角度来看,研究减小一种情况,完整吗?那么还要研究哪种情况?(课件出示“增加”)4、(出示记录表)我们从这七种材料中选择另外三种,左边两种减小,右边两种增加,请小组内商量,选择好材料并进行预测。开始
交流汇报。请小组来汇报。你们觉得他们的设想怎么样?对他们的预测有意见吗?交流注意事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学生实验组织交流
(1)汇报实验结果。
(2)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活动4【活动】延伸拓展
师: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体积无关。那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有关系吗?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