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
教材内容 分 析 牛顿第三定律安排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学生对力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该节内容将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设计理念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一般,且自律性较差,但是对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很喜欢对手操作,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让他们做,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探究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设计意图 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设计意图 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设计意图 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问学生获得了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激励性教育是一种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实施激励性教育的同时,时刻铭记着以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为核心,时刻铭记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