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毛泽东、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答案】B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结合所学知识,这次会议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有六百多位,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显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空前大团结。会议对新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作出了规定,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新中国成立后,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不符,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然后联系所学,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2.电影《长津湖》的持续热播再次激发了国人学英雄、敬英雄的热潮。让我们再次致敬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为保家卫国而献身的英雄,他们是( )
A.佟麟阁、赵登禹 B.黄继光、邱少云
C.邓稼先、袁隆平 D.王进喜、焦裕禄
【答案】B
【知识点】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为保家卫国而献身的英雄”指的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属于抗美援朝的英雄,B符合题意;
A是抗日英雄,C是取得科技成就的专家,D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社论号召开展广泛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一时变成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征集意见118万多条,9月20日,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反映这部宪法(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真正反映了中国人民利益
C.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答案】B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依据题干中“一时变成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征集意见118万多条”,可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过程来看,充分吸取了人民的意见,由此可见这部宪法真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利益,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3年“一五计划”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征集意见118万多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再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4.带领群众与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黄继光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A.黄继光,不符合题意;
B.王进喜,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兰考县 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严重面貌,焦裕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心系人民,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雷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5.“文化大革命”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全国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说明当时工作的突破口在( )
A.思想方面 B.政治方面 C.组织方面 D.经济方面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A:根据材料“全国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又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表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突破口是思想方面,对思想路线进行拨乱反正,A项符合题意;
B:政治方面材料未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C:组织方面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方面材料未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
6.改革开放以来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推行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实现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④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A.④①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②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据所学可知,1984年10月①国营企业改革开始,1987年开始推行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984年10月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选择A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7.下表是某同学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该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
中共十四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日趋完善
C.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其都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关,最终在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因此强调的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变化,排除A项;
材料与法律无关,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8.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新疆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1处,遗产地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外交成就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可见我国不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因此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A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注重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并不是体现祖国统一、国防建设或外交成就,BCD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9.“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以上材料摘自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不能表明( )
A.两岸实现了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
B.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D.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这不符合题干主旨的2005年,A项符合题意;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等说法本身均正确,且都是能够从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中得出的结论,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
10.在设计主题板报时,同学们收集了如图所示资料。据此判断,这一期主题板报的标题为( )
A.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B.一国两制两岸互通
C.和平外交独立自主 D.文化生活社会变迁
【答案】A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中“山东舰、歼20战机和地空导弹实弹演练”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军事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它们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捍卫祖国的安全,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因此,该黑板报的标题可以为“科技强军、钢铁长城”,A 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B;
和平外交独立自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文化生活社会变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有人评价他:“黄埔任教,激扬文字培育革命英才;转战南北,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中;国际舞台,不卑不亢重塑大国形象;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愧人民公仆。”他是(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毛泽东 D.周恩来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革命时期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参加万隆会议等外交活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周恩来的事迹。
12.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行了授课,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一同收看了这场来自400公里之上的奇妙科学课( )
A.航天技术的应用 B.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应用 D.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答案】A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题干这种新型课程的呈现主要得益于航天技术的应用,A符合题意;
原子能技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生物技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航天事业的发展。难度适中,掌握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读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根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使哪一阶层获得了解放?(3分)
(2)材料二中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从材料一中的运动到材料二,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答案】(1)土地改革。农民
(2)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
(3)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或由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知识点】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判断出应该是是土地改革;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可知农民阶层获得解放。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二表格可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第二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二“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的原因为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
(3)解题时需要结合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所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因此从材料一中的运动到材料二,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或由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建国后我国的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准确认识。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工艺,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O.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一一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探究二:
[民族团结篇]
[材料一]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材料二]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祖国统一篇]
【材料三】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 ...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哪一会议 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2分)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 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分)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 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是指什么? (3分)
(5)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分)
(6)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分)
(7)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台湾回归后和港澳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3分)
【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页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
(5)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巩固中国的新生政权,为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有台湾自己来管。
【知识点】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政协;西藏和平解放;“一国两制”
【解析】(1)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因此,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性质:根据图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
(2)事件:根据材料二中国民收入结构表中的内容“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及数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表中数据的变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关。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目标:根据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指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方针:根据材料报纸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方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四“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结合所学可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现实的马克思主是指:邓小平理论。
(5)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中国的新生政权,为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6)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方针: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因此,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不同:根据材料三中“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可知,台湾回归后和港澳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有台湾自己来管。
故答案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页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
(5)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中国的新生政权,为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有台湾自己来管。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
(7)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奋斗,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
材料—: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材料二:“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做隐姓埋名人”。
——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一介农夫,播撒智慧,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为我国“两弹一星”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并举出“两弹一星“研制中的两个具体成就。(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翁”是谁?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研成果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3分)
【答案】(1)国家的大力扶植;海外爱国科学家的归国,扫清了列强剥削盘剥的障碍,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等。
(2)邓稼先(钱学森等);1964年原子弹爆炸。
(3)袁隆平;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4)热爱祖国、开拓进取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1)本题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由材料一“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可得出国家大力扶植科学研究;由材料一“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可得出许多海外爱国科学家归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扫清了列强剥削盘剥的障碍,有了一个稳定的内外部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等。
(2)本题考查“两弹一星”。根据材料“‘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艰苦创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我国“两弹一星”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有邓稼先、钱学森等。我国在“两弹一星”研制中取得的成就主要有: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本题考查袁隆平的知识。根据材料三“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此翁”指的是袁隆平;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研成果是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4)本题考查科学家的精神。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我觉得新中国以来几代科学家身上的热爱祖国、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等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故答案为:
(1)国家的大力扶植;海外爱国科学家的归国,扫清了列强剥削盘剥的障碍,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等。
(2)邓稼先(钱学森等);1964年原子弹爆炸。
(3)袁隆平;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4) 热爱祖国、开拓进取。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两弹一星、袁隆平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学期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毛泽东、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电影《长津湖》的持续热播再次激发了国人学英雄、敬英雄的热潮。让我们再次致敬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为保家卫国而献身的英雄,他们是( )
A.佟麟阁、赵登禹 B.黄继光、邱少云
C.邓稼先、袁隆平 D.王进喜、焦裕禄
3.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社论号召开展广泛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一时变成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征集意见118万多条,9月20日,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反映这部宪法(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真正反映了中国人民利益
C.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4.带领群众与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黄继光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5.“文化大革命”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全国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说明当时工作的突破口在( )
A.思想方面 B.政治方面 C.组织方面 D.经济方面
6.改革开放以来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下列各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推行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实现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④以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A.④①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②①③
7.下表是某同学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较为合理的是( )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共十三大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该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 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
中共十四大 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日趋完善
C.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8.2008年,新疆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0年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科学系统地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新疆拥有世界级自然遗产1处,遗产地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民族团结 B.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 D.外交成就
9.“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以上材料摘自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不能表明( )
A.两岸实现了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
B.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D.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10.在设计主题板报时,同学们收集了如图所示资料。据此判断,这一期主题板报的标题为( )
A.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B.一国两制两岸互通
C.和平外交独立自主 D.文化生活社会变迁
11.有人评价他:“黄埔任教,激扬文字培育革命英才;转战南北,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中;国际舞台,不卑不亢重塑大国形象;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愧人民公仆。”他是(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毛泽东 D.周恩来
12.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行了授课,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一同收看了这场来自400公里之上的奇妙科学课( )
A.航天技术的应用 B.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C.生物技术的应用 D.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读1953—195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根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使哪一阶层获得了解放?(3分)
(2)材料二中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从材料一中的运动到材料二,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工艺,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O.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一一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探究二:
[民族团结篇]
[材料一]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材料二]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祖国统一篇]
【材料三】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 ...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哪一会议 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2分)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 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分)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 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是指什么? (3分)
(5)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分)
(6)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分)
(7)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台湾回归后和港澳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里 (3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奋斗,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
材料—: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材料二:“两弹一星”的研制,汇集了中国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做隐姓埋名人”。
——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一介农夫,播撒智慧,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为我国“两弹一星”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并举出“两弹一星“研制中的两个具体成就。(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翁”是谁?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研成果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