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2 21: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 )
A.活力 B.向心力 C.感召力 D.凝聚力
2.“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该构想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和平统一 B.对外开放 C.一个中国 D.社会主义制度
3.病人去医院看病,而医生通常会看病人的脸色、听听声音、问病情、按病人的脉搏。此时我们总会联想到的人应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李时珍
4.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制定这一法律文件的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材料中“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指的是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新中国的诞生 D.原子弹的爆炸
6.背负着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新中国傲然独立却再次被他国视作可轻易被扼杀的对象。中国人民凭借历时三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刷新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的认知。这次战斗的胜利(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
7.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8.我国“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只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业 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9.下图是1955年的一幅宣传画,画中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工人师傅,正在看着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该画旨在宣传(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就 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工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10.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我们在工业、科技、交通、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严重的失误。下面对这一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了巩固
C.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D.陷入了十年动乱
11.1956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①“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
②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④取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部署;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这说明( )
A.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D.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经济
13.右表是某同学课堂笔记的片段。据此推断其学习主题是(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交流 D.民主法制建设
14.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定位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由此可见,我国( )
A.民主法制逐步建立健全 B.现代企业制度正式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5.国内政革刚刚起步,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这要求全党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站在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高超的政治智慧为中国这艘巨轮把稳航向——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16.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新发展理念中除了“协调、绿色”外,还有哪些( )
①创新 ②开放 ③共享 ④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A.1978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49年
18.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对毛南族发生的巨大变化,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C.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我国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19.当前台湾政局发生显著变化,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两岸关系怎么走是当下各方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称:没有“九二共识”何以“点亮台湾”。“九二共识”是指( )
A.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20.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持续,使国防建设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湖南师大附中的国防科技创新实验班准备收集部分图片资料做一期黑板报。据下图判断,本期黑板报标题可以为( )
“辽宁舰” 歼-20战机 国庆阅兵中受阅的核导弹方队 地空导弹部队实弹发射
A.祖国统一 两岸互通 B.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
C.科技强军 钢铁长城 D.社会生活 便捷文明
21.下列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两国建交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22.“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说明中国( )
A.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智慧能解决所有国际关系问题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而努力
23.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我国的航天工业实现新突破。以下成就中属于这一时期航天成就的是( )
A.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B.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C.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4.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图中“热词”主要体现( )
2023年全国两会“热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住房保障”“恢复和扩大消费”
A.国家对于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 B.我国注重建设新的外交格局
C.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D.生态问题成为关注的新趋势
25.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从七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到八十年代的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到九十年代是摩托车、电脑和空调,再到现在的汽车、房子和存款。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二、综合题
26.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校开展了以“站在新时代,回望新中国”为主题的活动,王老师据此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新中国建立——准备篇】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仅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此次会议上确定的新中国代国歌的名称。写出此次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的名称。
(2)“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土、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说明了什么?
任务二 【新中国建立——建国篇】
材料二 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材料三 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参加开国大典后,这样写道:“如果重生是奇迹,今天我看见了5000年古老中国的重生。等老了时,我将拍着胸脯对我的儿孙们讲,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这一盛典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材料中的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萧乾这样写的缘由。
任务三 【新中国建立——巩固篇】
材料三
图1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图 2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5)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列举一位图2战争中的英雄人物。
材料四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则材料出自哪个文件。该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7)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国际形势复杂的今天,你认为爱好和平的中国怎样才能尽量避免战争的威胁。
27.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参与。
(1)人物篇:请写出下图中的历史人物的姓名及称号。
姓名:
被誉为:
(2)探索篇: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颁布的文件是什么?
②图二是1956年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是通过哪一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图中图四、图五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巨大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这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4)感悟篇: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回答: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8.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开国大典 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可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摘编自《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人民日报》1949年10月2日
材料二
时间 举措 作用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对广大处于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制度压迫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通过计划经济方式管理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1953~1956年 三大改造 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伟大成就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和肯定。
——整理自《新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图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表2中举措的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的举措与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之间的联系。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辉煌成就的认识。
29.分析探究题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1)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
(2)“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吗?
(3)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三点)
(4)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各是谁?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试卷第8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通过改革, 使企业有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故选择A;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为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C项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排除A项;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题干的“看病人的脸色、听听声音、问病情、按病人的脉搏”体现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故C符合题意;张仲景是我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排除A;华佗擅长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排除B;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排除D。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符合题意;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合题意;B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不合题意;排除ABC,此题选D。
5.C
【详解】根据材料“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知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时刻是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选项C正确;抗美援朝(1950—1953年)于1953年胜利完成,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A排除;1952年底,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B排除;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D排除。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D项正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项;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排除B项;20世纪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刚完成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年至1957年,是为了有计划的发展国民经济,排除A项;C三大改造实施于1953年至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工业占58.2%、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可知,工业占比例一半强,而重工业几乎占九分之八,这体现出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还发展其它事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意味着没有优先发展运输业、农轻重没有均衡发展,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1955年”“工人师傅”“工厂光荣榜上的劳模介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提高了当时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图片中工人向劳模学习、向劳模看齐可见一斑,D项正确;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展开,均与题干“1955年”不符,排除A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题干“劳模(经济建设)”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1956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我们在工业、科技、交通、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严重的失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严重的失误。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得到了巩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C项;十年动乱是1966年——1976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共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故C正确;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1953年中国取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因此①④错误,故ABD错误。综上答案C。
12.B
【详解】根据材料“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部署;邓小平南方视察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都是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B正确,ACD项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
13.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在农村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90年代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现的主题是经济体制改革,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完成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法律,所以也没有涉及民主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据材料“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7—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知逐步深化,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计划和市场关系发展,未体现民主法制逐步建立健全,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没有涉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召开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十三大提出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故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故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17.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安邦柱国”“兴工扶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联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CD项三个时间节点还没有确立邓小平领导地位,与题意不符。故选A。
18.C
【详解】依据“2020年5月,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和所学知识可见反映了国家促进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尊重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广西位于我国的华南地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不符,排除B项;“一国两制”针对的是香港、澳门、台湾回归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A项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基本方针,排除B项;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与“九二共识”无关,排除C项;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有利于两岸统一,与“九二共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辽宁舰”“歼-20战机”“国庆阅兵中的核导弹方队”“地空导弹部队实弹发射”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军事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它们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捍卫祖国的安全。故该黑板报的标题可以为“科技强军、钢铁长城”,C项正确;题干图片未体现祖国统一问题,排除A项;“和平外交、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外交政策,与题干图片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是在1954年;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③中日两国建交是在1972年;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所以按照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2.A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说明中国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项正确;智慧能解决所有国际关系问题,这一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成就,C项正确;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是国防方面的成就,排除A项;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排除B项;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成就,但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住房保障”“恢复和扩大消费”可知,这都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问题密切相关,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不能体现外交格局、民主政治建设、生态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从七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到现在的汽车、房子,体现的是消费观念的变化,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结构、就业观念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变化,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6.(1)名称:《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说明:政协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显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3)盛典:开国大典。
事件:新中国的成立。
巨人:毛泽东。
(4)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 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5)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等。
(6)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详解】(1)名称: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说明:根据材料“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土、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分析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显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3)盛典:根据材料“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开国大典。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巨人:结合所学知识,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故“一位巨人”指的是毛泽东。
(4)缘由:根据材料“今天我看见了5000年古老中国的重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萧乾参加开国大典现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 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5)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掩护部队前进,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英勇牺牲;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6)文件: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是为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措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增强综合国力、外交政策等角度作答,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7.(1)邓稼先“两弹元勋”
(2)①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农业合作化(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53年发展重工业
(4)我们能够认识到: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邓稼先。邓稼先成功参加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2)①依据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依据图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4)建国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能够认识到: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28.(1)历史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写出两项即可)
(2)共同作用:为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建设提供全新选择和借鉴;激发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等。
联系:建国初期的举措为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奠定基础。
(3)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民族独立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前提;要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等。(写出两项即可)
【详解】(1)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诞生”可知意义是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可知意义是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可知意义是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二“对广大处于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制度压迫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通过计划经济方式管理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的伟大成就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和肯定”可知作用是为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发展道路建设提供全新选择和借鉴;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激发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等。联系:根据材料二“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三大改造”可知,建国初期的举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材料三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综合材料二、三信息,建国初期的举措与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之间的联系是建国初期的举措为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奠定基础。
(3)认识: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的举措,材料三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党的领导、道路、独立、政策方针等方面分析概括认识即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民族独立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前提;要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等。
29.(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2)邓小平。
(3)探索:①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一国两制”;③发表南方谈话;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的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生”;1979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
(2)根据所学可知,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3)根据所学可知,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的探索有,①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一国两制”;③发表南方谈话;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依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5)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应这样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