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2 13: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目标
02
写出炼字、炼句的赏析文字。(重点)
03
感受作者的情感。(难点)
01
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诗歌内涵。
导 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这些古代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月夜忆舍弟》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 5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走近作者
杜 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lù)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诗歌
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答案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翻译诗歌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运用想象,说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戍楼上响起了禁止通行的鼓声,阻断了人们的往来,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2.说说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案 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3.诗人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深入探究,学习写法
【四】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以景衬情、移情的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既实写白露节气的清寒,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长沙过贾谊宅》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长史。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走近作者
刘长卿
此诗的内容,与诗人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年谪(zhé)宦/此栖(qī)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xié)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báo),
湘(xiānɡ)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朗读诗歌
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答案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了三年,但留给贾谊的悲伤却是长久的。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是位有道明君尚且对贾谊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翻译诗歌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简要分析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2.赏析颔联中“独”“空”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此二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3.颈联用了哪些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用了贾谊和屈原的典故。诗人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屈原的痴心,通过凭吊古人,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悲愤之情。
4.有人说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诗人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面上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是写眼前所见,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面上写文帝与贾谊,实则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深入探究,学习写法
【四】
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借景抒情。寂寞冷清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到此地!诗中既有对古人的痛惜,更有对自己被贬的悲愤,也有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走近作者
韩 愈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一封朝奏/九重(chónɡ)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xiǔ)/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ɡ)江边。
朗读诗歌
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答案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望秦岭、云遮雾锁,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翻译诗歌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请赏析颈联“横”“拥”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横”与“拥”既写路途艰难,亦写仕途险恶,借景抒情,情悲且壮,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系家人的愁苦悲戚的心绪和深感前途渺茫的抑郁与忧思。
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 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3.有人说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案 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结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诗人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州,前路艰危。真是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深入探究,学习写法
【四】
说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答案 这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商山早行》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期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走近作者
温庭筠
这首诗准确的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载,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的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朗读诗歌
借助注释,用流畅的语言翻译诗歌。
答案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翻译诗歌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①这两句诗由十个名词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说说“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妙在何处。
答案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内容上: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思乡之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深入探究,学习写法
【四】
本诗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案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运用白描的手法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