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白鹭》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材内容 分 析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图文兼美,有助于学生对照理解白鹭之美。文章分为三部分:一用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二是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外形之美,借助“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三是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
设计理念 充分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环境下,让同学在阅读与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老师有效的引导和同学的自主参加,加深对网络作用的熟悉,激发同学对信息技术的爱好,真正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
学情分析 从身心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从知识与能力来看,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了体会直接抒发情感,为本课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打好了基础。同时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白鹭的资料,初步对白鹭有了了解,现在让我们来欣赏白鹭的形态。 在中国人的笔下,白鹭是经常入诗入画的一种动物。白鹭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儿?竟受到文人墨客的如此青睐。今天让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细细地品味、感知白鹭美吧!教师板书课题。(白鹭)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有哪些诗里含有“白鹭”吗? 预设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学习“白鹭”的“鹭”字。 “鹭”是形声字,上声下形。读“路”的音,“鸟”表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白鹭、朱鹭、苍鹭等。 学生理解“鹭”的意思,自由练读。 3.介绍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天上的街市》《雷电颂》等。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以图片等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自由朗读课文,标注文章段落序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会认字。 (1)适宜 白鹤 朱红 望哨 恩惠 匣子 窗框 嫌弃 韵味 镶嵌 师引导交流: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在小组内交流你识记生字的方法吧。 学生组内交流学习。 全班交流。 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形声字:黛 嫌 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练读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匣”和“嗜”的意思。 3.学习会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鹤、嫌、框、哨、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匣”是半包围结构,“宜、嵌、恩”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学生练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鹤”: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注意第三笔是“长撇”。 “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 “匣”: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 “恩”: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是“因”,不要写成“田”。 “嫌”:注意“女”的撇点和右半部分“兼”的撇形成避让。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在课前的自主预习引领下,交流识字的方法。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1.教师提问:边听范读边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是怎样的印象。 预设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教师板书(精巧的诗) 预设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师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师提问: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比喻。 追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诗的?到课文中再找一找,读一读吧! 预设1:从第2-5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形体、色彩的美。 预设2:从第6-8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在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中低飞时的美。 2.师引导:带着对白鹭美的初步体会,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得轻柔缓慢。 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需要读,美文学习更需要读。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要求。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越好。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1.提问:迅速阅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第2自然段写的,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写了白鹭外形的“适宜”。教师板书(色素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2.提问: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身段大小的适宜?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色素的配合适宜?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教师板书(适宜)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圈画语句,小组内交流体会。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体现身段大小适宜的语句。 预设1:“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预设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预设3:“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提问:作者写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朱鹭和苍鹭呢? 预设:作者是用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凸显其“不适宜”,表达对白鹭的偏爱。 (2)交流体现色素搭配适宜的语句。 预设4:“那雪白的蓑毛”。 预设5:“那铁色的长喙”。 预设6:“那青色的脚”。 教师过渡:第5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比较难懂,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教师相机指导“素”“黛” “忽”“分”的意思。(“素”的意思是白色;“黛”的意思是青黑色。“忽”和“分”是古代计量单位。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忽”和“分”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 提问: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体型再长一点就太长了,再短一点就太短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拨:读长句子时,要读得连贯而有气势;带着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练习背诵。 色素的( ),身段的( ),一切都很( )。 白鹤( ),即使如( )朱鹭或( )苍鹭,也觉得( ),而且( )。 然而白鹭却因为( ),而被人忘却了( )。 那( )蓑毛,那全身的( )结构,那( )长喙,那( )脚,增之一分( ),减之一分( ),素之一忽( ),黛之一忽( )。
设计意图 给学生创造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参与度。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巧妙利用文中的“留白”,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的脚步,感受到了白鹭被忽视的美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白鹭,了解它散文诗一般的韵味。 2.课堂演练。
设计意图 小结课文,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在教学“水田独钓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钓鱼”这个词去品味;边读课文内容,边联系插图想象画面内容,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 二、不足之处 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引导读文太少;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的部分中引导学生去想象和理解的内容还不够;对比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感情部分也有点蜻蜓点水。 三、改进措施 今后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课文中一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也会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让我的教学更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