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2022》是教师备课的主轨道,对语文的教学有重要的方向性和指引性。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前,我再一次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语文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本文的科普意义是贴近我们生活的有关水的教育。那么,应该从文本中走出,联系生活实际——水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想一想我们平日见的水有哪些形态。就达到《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一目标。
2、基于语文梳理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落实研究。我设计的“我是小小研究员”探究单,是为落实课标中的“观察大自然”、“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些目标。
3、基于学段重点目标的落实研究。低年级学段一直将识字、写字列为重要的目标,课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课堂中,运用了偏旁归类识字、字理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指导书写“变”字,整堂课贯彻了低年级段识字、写字为重的课标思想。
4、基于阅读学习和朗读能力的目标落实研究。第一学段的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感受,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以上就是我在执教《我是什么》一课中,研读课程标准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教材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分析《我是什么》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关注水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兴趣。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空中飘浮,连片为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让读者像猜谜语一样去寻求答案,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
2、教材的编写特点《我是什么》对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新课标思考出发,根据语文要素落地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1、立足本单元编写。“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三篇课文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巧。在本课之前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通过“甩、游”、“蹬、跳、蹦”这两组动词,写出了蝌蚪与青蛙不同的动作特点。《我是什么》中“落、打、飘”准确地写出了雨、冰雹、雪从空中降下来的不同状态。本课之后编排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乘着、挂住、炸开”写出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本单元每一课的课后题和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由此可见本单元编者有意识地强调学生要积累并正确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2、立足本册教材编写。纵观本册教材发现,第四单元《日月潭》《葡萄沟》两篇课文,分别以“陡峭、五光十色”为例,提示要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中,教科书又以“隐蔽、烦恼、流连忘返”为例,让学生结合语境大胆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样的编排,也为后面的学习和运用做了铺垫。体现了一个从学习新知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晒、极”等 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会写“变”等 9个字。
2.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关键词,根据板书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过程。
4.通过填词、加动作朗读等方式,在语境中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感受到动词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
5.能有兴趣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过程。
【教学难点】在语境中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感受到动词带来的生动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任务一:拿到线索,猜猜我是谁
(一)谈话导入,趣味读题
1.前两天我们跟着小蝌蚪去池塘里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今天我们又要去大自然里探秘了,瞧!它好像给我们猜了一个谜语。指名读课题。(出示:我是什么)2.加上标点,读好课题。
【设计意图:在猜谜语的活动中设疑激趣。借助标点,引导读出课题情趣,玩味神秘感、俏皮感、得意感等不同的意趣,引发阅读期待。】
(二)链接课文,线索发现
出示学习伙伴给出线索:我会变。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此条线索,铅笔圈画。
1.自由读文,边读边猜:我到底是什么?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用铅笔圈一圈,借助拼音拼一拼。
2.指导书写“变”字.出示“变”字动态演示,指名交流书写提醒。
师范写。学生书写。投影展示,同学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二上年级的写字更应关注字的结构。让学生自主观察、学会比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注重二次修改,关注书写态度。】
3.感知全文,分享经验。小朋友们,“我”到底是谁?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猜出来的?交流反馈:学生结合课文词句分享理由。播放学习伙伴音频,公布正确答案。板贴:水
【设计意图:该环节既感知全文,检测了课文句子的朗读情况,还原了孩子们猜出谜底的思考过程,分享经验,培养孩子们边读书边耐心思考的习惯。 】
(三)归类学习字词(出示孩子们圈的最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
预设:“灌溉田地”、“淹没庄稼”)
1.字理识字
(1)出示:冲毁房屋。指名读词
(2)ppt出示:毁。这是古时候的“毁”字,这上面是一个石臼,右边是一个人一只手拿着一根棍子要把这个石臼就给砸坏了,所以“毁”就有毁坏、破坏的意思。
2.寻找规律,猜猜词意,归类识字
(1)出示:淹没庄稼、灌溉田地。指名读词
(2)引导发现共同点,偏旁一样,都有三点水。根据偏旁,猜测词意。
【设计意图:二上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自己朗读课文的能力,利用圈画难读词语,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基于学习起点进行字词教学,“毁”结合字理识字,字理采用图片形式呈现,精抓难点,提高效率,易于理解。】
任务二:看我“七十二变”
(一)脾气会变
1.短语分类,根据课文内容,把短语分成两类,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2.朗读指导,同桌合作,读出水变化莫测的脾气。
3.梳理课文,说说水变化莫测的脾气。(二)样子会变
1.学习第 1自然,了解水的变化。
(1)自由读第 1自然段,读完后把变化后的名字圈出来。生朗读并圈画。交流反馈。(师板贴“汽”、“云”)
(2)结合板书,了解水变成“汽”、“云”的过程。师随机教学生字“晒”(师出示“太阳”生字卡,正音——想办法记住,师板贴字卡“晒”)生结合板书,说说水变成“云”的过程。师语境中出示:极小极小,认读词语。(读准字音——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意——读出小的感觉——代入句子中读)
(3)结合生活经验,积累词语。读句子,提取信息。(了解水变成云的丰富)联系生活,积累词语。指导朗读,感受云之变化丰富。(师板贴:三种颜色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等方面的影响。这一板块设计了随文识字,“晒”结合太阳图片识字;“极”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多种方法识字,有趣且有效。】
2.学习第 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提取信息,感受“水”变化之奇妙。
(1)创设情境,出示动画:我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云彩里越来越冷,我要去大地上玩耍,我又要变啦! 淘气可爱的水娃娃又变成了什么呢?(读并圈画)
(2)交流反馈(师板贴“雨、冰雹、雪”)
(3)师生趣味对接,感受水娃娃变化的样子。小水滴呀!小水滴,人们叫我什么?——雨小硬球呀!小硬球,人们叫我什么?——冰雹小花朵呀!小花朵,人们叫我什么?——雪
(4)小结:这里用“小水滴、小硬球、小花朵”把雨、雹、雪落下来的样子写得多么有意思。(师板贴:“雨”“雹”“雾”)
(5)【介绍冰雹】小一点的冰雹有绿豆一样的大小,大一点的冰雹有鸡蛋那么大呢。冰雹发起脾气来也可厉害了呢,它会损坏车辆、破坏庄稼、砸毁房屋。
(6)引导发现,表演体验,感受水娃娃变化的动态。
(7)创设情境,感受动态。小雨点弟弟、冰雹大哥、雪花妹妹是怎样落下来的呢?请把“落、打、飘”对号入座。大屏幕出示:趣味填一填,口头填空,说说理由。多种形式读,体验水变化之奇妙(指名读——加动作表演读——配图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体验、趣味填空、表演朗读等环节,引导学生重点感受水变化中的不同动态,在交流、游戏中,体味动作词,积累语言。】
(三)状态会变
(1)借助板贴,回顾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冰雹和雪的过程。
(2)自由读读第 3自然段,看看水娃娃还会怎么变?PPT出示第三自然段。(3)引导发现:水会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呢!
任务三:我是“小小研究员”
(1)播放学习伙伴音频:人们想出了什么办法管住水,让他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呢?
(2)根据学习伙伴启发,提出质疑。
(3)出示探究单——“我是小小研究员”,出示量化评价要求。根据要求,拿着研究单,布置探究任务。
(4)推荐科普绘本《神奇的水》。
【设计意图:在探究中积累,不让兴趣和积极性在一节课结束时阻断。让学生提出质疑,结合所学和生活经验。积极为学生搭建跨科探究支架,以语文学习为基础,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我是什么》选自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是一篇科普童话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关注水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兴趣,从新课标思考出发,根据语文要素落地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课文中的动词用的准、用得巧,“落、打、飘”三个动作准确地写出了雨、冰雹、雪从天空中降下的不同状态。动词的学习不能脱离具体语境,借助图片,通过填词、加动作朗读等练习,把学到的字词与生活情景建立联系,感受到动词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我重点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朗读贯穿课堂,读出童趣。
无朗读不语文,即便是一篇科普文,但仍然要用形式丰富的朗读。从内容上抓住文中明显不同特征的句式,抓住第一人称自述的亲切口吻,抓住形态地点。性格多变的特征等训练朗读从形式上自由读、指名读、习读、同桌合作读、加入动作演读等训练方式,读出水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样,变化之奇特,甚至变化之疑问,同为童趣和探究,质疑在朗读中跃然纸上。读的不仅仅是水的知识科普,还有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二、猜谜贯穿课堂,走入情境。
沉浸式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置是对低段学生思维进入的有效辅助。从猜谜语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大谜语切入,猜变成什么?猜如何变到地上?猜我又去了哪里旅行。继续猜还会怎么变等等,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促进学生思考,不断催生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在猜谜情境中不知不觉忘了猜,而是沉浸在水的不断变化中,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在这个大情境中得以凸显。
三、兴趣贯穿课堂尝试跨科探究,兴趣延展应来自探究式学习。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基于问题以及问题解决,在探究中积累、梳理和整合,不让兴趣和积极性阻断一课时。上完一课,取舍很关键,但舍并不是简单的放弃不交,而是想办法舍出高质量。跨学科实践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延展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让学生提出质疑,结合所学和生活经验。积极为学生搭建跨科探究支架,以语文学习为基础,进入主动研学化学科学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课堂教学是有遗憾的艺术,本课的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充分地让课堂变得更活跃,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