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 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 播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2 14: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理念】
贯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关于学科素养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以家国情怀为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树立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产生的背景以及重要内容就是我们将它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的原因,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解放的伟大精神和该理论与时俱进,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与中国国情结合不断更新,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发展,贯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堂课的理论性很强,因此应该多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设问、图片,以及比较好理解的材料,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更能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影响的总结上面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本课理论性又比较强,如何让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还是有所难度。因此,在学生引导上面要加强本课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够自己总结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树立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联系上一节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得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理解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
从工人运动到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得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历史的选择,并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做出正确的理解与解释。
运用材料分析《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材料分析的能力。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对世界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将本课内容与中国的发展联系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阶级和思想背景。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
【学法指导】
分析归纳、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导入本课学习。计划用时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来体现贫富差距、工人们的罢工游行运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教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观看这则视频,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三次著名的工人运动,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斗争。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同资本家展开博弈?
学生:因为他们每天勤恳工作却薪资微薄,而贵族们整日无所事事却能轻松地获得许多财富,所以他们要起来反抗。
教师:没错,这就是贫富差距,那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关系的。于是一些人就会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来改变这样一种现象呢?逐渐地,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呢? 它的主要的内容有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在实践当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教师展示材料,并向学生提问。
材料一:1825年英国新拉纳克纱厂2500名工人每天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如果在仅仅50年前,还需要60万名劳动者生产出来。
——《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和世界》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使用降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1810年英国纺织工人的工资每周平均为40先令6便士,而到1825年便降为25先令6便士了;十九世纪中叶,工作日仍然长达16—18小时。据统计,1839年英国工厂有43万多工厂,其中,妇女24万多,18岁以下童工占19万,工厂环境条件差。
——《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和世界》
材料一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如何?
材料二说明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如何?
学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工人的生存条件较差。
教师:没错,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却使得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显露,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观看的视频中有哪些工人运动?
学生: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教师:正是这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失败了,但这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教师展示材料,并向学生提问。
材料一:
“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出身贵族;憧憬:实行实业制度,平均分配产品,财产共有
傅里叶出身资产阶级;憧憬:建立“法郎吉”,人人都可按兴趣爱好从事工作
欧文出身资产阶级;憧憬:建立“新和谐公社”,人人平等,民主管理
(他们)指望国王或者富人来投资,但希望落空。
———据马世力《世界史纲》整理
材料二: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三:
“(它)……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列宁《论马克思和恩格斯》
想一想: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却有那么多思想家、改革家要探寻“公正的理想国”?他们的设想为什么被称为空想呢
学生:因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富人的身上,
教师:的确如此,因为他们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根源。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真正动力,寄希望于富人的道德情感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这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之一——空想社会主义,
教师:那么除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还有哪些呢?
学生:还有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教师:回答的非常准确,这是人类思想的三大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正是对这些优秀成果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教师展示材料:
图1:恩格斯和工人在一起
图2:马、恩在《新莱茵报》编辑部
从巴黎到布鲁尔,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
——弗 ·列斯纳《一个工人对马克思的回忆》
教师:同学们,为什么马克思会被工人们称呼为老爹?
学生:因为他经常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特别接地气
教师: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将希望寄托在富人身上,而是自己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实践基础。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思想基础:马、恩格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在这些条件都具备之后,马克思主义终于诞生了,请同学们根据课本,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内容。
学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大工业的发展,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3)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教师:那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又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学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 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它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西欧、 东欧和东南欧、亚洲和美洲)。 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教师:概括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根据材料——关于《共产党宣言》在近代中国传播情况简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时间 人物 报纸刊物 内容或发行情况
1899年 传教士李提摩太、蔡尔康 《万国公报》 引用宣言一段话
1905年 朱执信 《民报》 介绍马、恩的生平和学说
1912年 同盟会会员 《民生日报》连载 全译宣言的第一部分
1919年 李大钊、陈独秀 《每周评论》名著专栏 用白话文摘译宣言片段
1919年 李大钊 《新青年》 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摘译宣言重要论述
学生:在中国传播主要是通过发行报刊和杂志,传播的内容增加;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促进我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师补充:
特点:传播主体多元化;以报刊杂志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不断增加,由部分译介到系统介绍。
影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始和发展。
教师: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着自己的发展与丰富,首先是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其次是理论探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指出理论探索有哪些内容?
学生: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教师:那么这二者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历史纵横,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提出剩余价值学说,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关于唯物史观,它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国际成立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巴黎公社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革命措施、结果以及意义.
学生: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共同作用而成的,它的革命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两个方面,包括:打碎旧的国家机关,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
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他们试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结果:失败。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意义: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全面,巴黎公社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⑴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不具备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
⑵客观原因: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内外联合镇压(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
⑶主观原因:法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① 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② 未能乘胜追击残敌;③ 未没收法兰西银行,让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④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孤军作战。
知识总结: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发展——从捣毁机器运动到宪章运动,再到巴黎公社,我们可以看到:工人关注自己的经济状况,同时开始追求政治权利,不仅要求经济权益,还要争取政治权利,工人已经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都失败了。这些都充分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
扩展: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
《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坚守理想信念。
【教学总结】
【课堂练习】
1.“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他们从未认真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他们是指( )
A.革命民主主义者 B.共产主义者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无政府主义者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 )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板书设计】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经济根源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
丰富与发展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分析,实施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渗透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尤其突出家国情怀的渗透与涵养。
本课课时少、容量大、理论性强,加上学生理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对于《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的内容理解性还需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练习,加深印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