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新课导入】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洲汇合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地区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因此,战乱不已,被称为“火药桶”。
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是一名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公开宣称奥匈帝国应吞并塞尔维亚。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派出了7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了一个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年仅19岁还是个中学生的普林西普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当场被捕。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发布总动员令,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一战的背景
①根源: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解说: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
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
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
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
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由于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对先行国家占据广大的殖民地日益不满。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②政治: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解说: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积极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③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1: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材料2:“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1897英国《星期六评论》
一战的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材料:现在人们使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一种侵略其他民族的政策,帝国主义在历史上早就产生了。还在奴隶制时代,罗马帝国就对外扩张,侵略其他弱小民族,掠取财富和奴隶,并把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或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以收取贡赋。这种对外侵略、征服其他民族的主张和活动,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历史上从未间断过,现代帝国主义是这种侵降扩张的再现,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些机会主义者以及现在西方的某些学者,在讲到帝国主义时,通常指的就是这种意思。但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现代帝国主义,指的不仅是,而且主要不是这种意思,它所包含的意义要比这深刻和广泛得多,它首先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蔡中兴:什么是帝国主义? 知乎
活动设计:为什么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角普林西普的评价不一?
材料1:为纪念"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在1977年作出决定,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用黑色的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前南解体、波黑独立后,该大理石板被拆除,1995年代顿协议签署之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巴尔干问题特别代表霍尔布鲁克称普林西普为恐怖分子。
材料2: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刺杀行为明显偏激,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灾难。"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经过:
①1914年,德军根据“施里芬计划”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解说:施里芬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1833―1913)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一1906)提出的一套作战方案,其主要目标是如何在未来的战争中击败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该计划的构想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以6周时间击败法国,再集中力量对付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该计划得以实施,但并未成功。施里芬计划是一个速决战的计划,可以看作后来的闪电战的雏形。
②1914年9月-11月,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山东半岛,第二年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解说:1914年7月,塞尔维亚的一声枪响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取代德国在华地位的天助良机。8月2日,日本外务省公开表示,如果英国卷入战端,日本就准备采取必要措施。4日,英国宣布对德作战。7日,英国正式向日本提出援助要求。当晚,日本内阁召集会议,决定参战。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立即撤退在日本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德国军舰,不能撤退者,立即解除武装”;“在9月15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偿、无条件地交付日本帝国官宪,以备将来交还中国。”并且声明:以上要求,须于8月23日正午以前答复,否则,日本将“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在日本递交最后通牒之前,德国驻华代办曾向北京政府私下里表示德国考虑将胶州湾租借地直接还给中国,但以后要予以补偿。接到日本通牒后,德国考虑到与日战争不可避免,而德国在远东的力量又无法抵抗日本的进攻,8月19日,德国驻华使馆与中国外交部接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日本获悉此事后,要求北京政府马上停止此项活动。这时,民国政府大总统袁世凯迫于日本的警告而未敢接受德国的拟议。
③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④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⑤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解说: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英、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相遇,展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即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英国出动舰只约150艘,德国出动约100艘,6月1日战斗结束。英国损失3艘巡洋舰和11艘小舰,死亡6000余人;德国损失1艘巡洋舰和10艘小舰,死亡2500余人。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握有制海权,德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的努力破产。
⑥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⑦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特点:
①主要在欧洲进行,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②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总体战)
解说:综合运用国家一切力量进行的战争。
③杀戮极其残酷。(结果)
解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大约900万人战死,2 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生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的66.6%。各国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超过3500亿美元,欧洲的工业水平倒退了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极其残酷呢?这是由军事科技的进步、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导致的。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年)
(1)形成:
①1919年的巴黎和会缔结了《凡尔赛条约》。
②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九国公约》。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②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评价:
①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的世界新秩序,为192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该体系是列强暂时妥协的产物,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解说: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凡尔赛会议英国代表团成员,因抗议协约国对于德国的经济制裁过于苛刻而中途辞职。1919年他发表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见了日后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爆涨和因此导致的灾难。法国元帅福煦称凡尔赛和约:“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国际联盟的成立(1920-1946年)
解说: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盟约规定,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2个一战协约国及自治领是国联创始会员国,并邀请阿根廷、智利等13个国家加入。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也就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所控制,并成为大国手中的工具。面对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对外扩张,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竟以牺牲中小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为代价,推行绥靖政策,使国联陷于瘫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联合国的成立,国联于1946年4月18日通过决议宣布解散,其所有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性质:国联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作用:
①积极: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弊端: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美苏未加入),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缺乏制约战争的有效性。委任统治制度虽有一定的进步性(国际监督),但整体上是维护殖民统治的新手段。
解说:国联实行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史料,思考如何看待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材料1:国际联盟的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国际联盟的设计仍不尽完善,比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稳和的支持力量。
材料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国联主要致力于解决一些有关领土的争端,如瑞典和芬兰有关奥兰群岛之争,立陶宛和波兰有关维尔纽斯之争,土耳其和伊拉克有关摩苏尔之争,此外还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斡旋,为结束旷日持久的查科战争做了大量工作。为防止战争,国联还组织日内瓦裁军会议,并具体安排"委任统治"。此外,国际联盟还关注并协助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知识产权交流、奴隶贸易、鸦片贸易、难民及妇女权利等问题。
【本课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本课重点】一战爆发的背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