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强化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强化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2 14: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下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2.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3.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4.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5.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6.《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7.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8.[2024广东惠州调研]1922年9月创办的《向导》周报,在发刊词中强调:“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这一认识 ( )
A.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9.[2024辽宁联考]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管理权。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主权。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 )
A.国共合作的推动   B.民主意识的觉醒
C.中国国力的增强  D.外交策略的得当
10.[2024南京六校调研]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中论及:“倘然仍旧走欧美日本人的错路,前途遍地荆棘”,后又论及“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陈独秀的言论( )
A.表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B.体现国人对西方价值观的失望
C.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已然具备
D.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11.[角度创新/2023辽宁六校联考]1927年2月,瞿秋白撰文《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五个根本问题:“中国是否革命”“中国是谁革谁的命”“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里谁应当是革命之领袖阶级”“无产阶级应如何去争此革命中之领袖权”“中国共产党过去是否争过革命之领袖权”。由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
A.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将要调整国共两党关系
C.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已清楚认识中国革命性质
12.[2024重庆检测]1924年,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演讲时指出,“要联络全体的农民来同政府合作,慢慢商量来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办法。让农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损失。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和平解决”。由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革命
B.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C.巩固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
D.确立政治协商机制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6分)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
1.[2023山东]下图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解析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19年,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图片内容是《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即创刊的目的,据图片内容可知,该刊物要塑造“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和“进步的社会”,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故选B项;题干中提及社会的少年为协助的少年,但未涉及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社会主义的宣传,排除C项;题干体现不出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排除D项。
2.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解析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商人只是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故A项表述错误。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故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根据“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可知,D项符合题意。
3.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西方工业大国如英、美、法等不发生社会革命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家通过贿买、笼络等手段使无产阶级失去革命动力,而俄国作为一个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的农业国却发生了社会革命,故蔡和森举俄国的例子意在强调在工业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受压迫更深、革命性更强,中国社会现状与俄国相似,即为工业落后的农业国,因此也具备发生社会革命的客观条件,C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A项结论。材料只说明英、美、法等工业大国的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失去革命动力,而不是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对中国的影响,D项错误。
4.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解析 
选项分析
5.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 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但贫富悬殊,他在演说中强调避免“再蹈覆辙”,意在强调解决贫富悬殊等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A项与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这一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避免出现贫富悬殊,而非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B项错误。材料与联合苏俄没有直接关联,C项错误。
6.《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战胜……反动派”可知,这强调了要想战胜反动派就必须寻找革命的同盟军,即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虽然材料涉及工人革命积极性的增长,但这并非材料主旨,A项错误;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D项错误。
7.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 由“中共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逝世”“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等可知,此类演讲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B、D两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C项错误。
8.[2024广东惠州调研]1922年9月创办的《向导》周报,在发刊词中强调:“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这一认识 ( )
A.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解析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该报在发刊词中强调,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军阀是影响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障碍,并指出与封建军阀相比,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更大的障碍,这一认识符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各界对这一认识的态度,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D项错误。
9.[2024辽宁联考]1927年初,汉口、九江人民经过斗争强行收回英租界。同年3月,英国人于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管理权。不久,中国政府收回了镇江英租界主权。据此可知,镇江英租界的收回主要得益于( )
A.国共合作的推动   B.民主意识的觉醒
C.中国国力的增强  D.外交策略的得当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人在北伐军到来之际主动放弃了镇江英租界管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共合作共同北伐,使得中国收回部分地区的主权,故选A项。
10.[2024南京六校调研]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中论及:“倘然仍旧走欧美日本人的错路,前途遍地荆棘”,后又论及“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陈独秀的言论( )
A.表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B.体现国人对西方价值观的失望
C.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已然具备
D.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20年”可知,陈独秀这一言论的背景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据“倘然……前途遍地荆棘”“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可知,陈独秀认为走欧美日本人的道路是错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但中国革命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排除;材料只涉及陈独秀一人的观点,B项排除;材料只涉及思想方面,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其他条件,如阶级基础、组织基础等,C项排除。
11.[角度创新/2023辽宁六校联考]1927年2月,瞿秋白撰文《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五个根本问题:“中国是否革命”“中国是谁革谁的命”“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里谁应当是革命之领袖阶级”“无产阶级应如何去争此革命中之领袖权”“中国共产党过去是否争过革命之领袖权”。由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
A.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将要调整国共两党关系
C.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已清楚认识中国革命性质
解析 依据材料“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里谁应当是革命之领袖阶级”“中国共产党过去是否争过革命之领袖权”可知,国民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A项正确。
12.[2024重庆检测]1924年,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演讲时指出,“要联络全体的农民来同政府合作,慢慢商量来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办法。让农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损失。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和平解决”。由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革命
B.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C.巩固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
D.确立政治协商机制
解析 据材料“1924年”“农民运动讲习所”可知,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再结合“要联络全体的农民来同政府合作……让农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损失”可知,孙中山意图找到农民和地主利益都不受损失的方案,这样有利于争取他们的支持,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巩固政治革命的社会基础,故选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并没有提出开展土地革命,也没有主张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B两项;孙中山提出的方案并不是要确立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共一大代表群体多为秀才、曾留学日本和师范毕业,这说明该群体以知识分子为主,且多为年轻的知识分子;根据“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信息可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共同的信仰;根据材料中中共一大代表籍贯的分布情况可知,中共一大代表群体以两湖地区居多。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具有共同信仰;以年轻的知识分子为主;两湖地区居多。(4分)
(2)民族危机加深;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国际的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