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思想家曾说:“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据此,该思想家强调( )
A.“去人欲”是“得天理”的前提 B.“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
C.“善”是每个人固有的品质 D.外在探求不如内在反省
2.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3.如表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据表格可知,苏杭地区(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土地买卖现象异常严重
C.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D.经济结构从量变到质变
4.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C.区域分工的发展 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
5.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清朝将原明朝藩王勋戚逃亡后被农民或豪强占有,后收归国家所有的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即“改入民名”的田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这些做法( )
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B.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实现了人口增长
6.《几何原本》是数学家欧几里得创作的一部数学著作,深刻影响到后世数学的发展。有关同学整理了教材中关于《几何原本》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同学甲: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同学乙:《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
同学丙:亚里士多德在几何学上的贡献为《几何原本》奠定基础
同学丁:欧几里得创作的《几何原本》大致成书于希腊化时代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7.嘉庆十九年(1814年),陶澍在《陈奏湖南山田旱歉情形折子》中说:“窃湖南一省,半山半水……至于深山穷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玉米)、薯、芋、杂粮为生。”这可说明,玉米的引进( )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B.解决了民众的粮食危机
C.完全取代了稻米的种植 D.推动了农业耕作精细化
8.明清时期涌现出很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世情小说,这些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故事情节曲折,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这些小说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这些小说( )
A.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B.突显出离经叛道的倾向
C.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开放 D.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9.王守仁对“良知”概念的阐释是,“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
A.注重阐释经书字句 B.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隐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 D.成为明朝科举的考试内容
10.据学者研究,清代前期安徽、江西米经长江运往江浙每年在500万石左右,湖南、四川米经长江运往江苏每年至少在1000万石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奉天豆麦经海运到上海,年运量在1000万石以上。这说明( )
A.长途贩运以生活资料为主 B.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C.高产作物种植解决了粮荒 D.江浙地区农业经济衰退
11.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4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
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 B.政府对金融控为削弱
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 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
12.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 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 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13.《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 “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喜欢我们把他们的国家推到东方一角的地理概念。”为此,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文化传播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B.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受阻
C.欧洲人用西学带动宗教传播 D.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4.明清时期拇战通行南北,花样繁多,粗犷豪放。结合如表可知,明清拇战( )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拇战”
“哑拳令”,两家不出手,不须口叫,有言者罚,拳数多寡,或通关,听人临时酌定。 明《六砚笔记》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A.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B.映射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C.彰显文人的价值追求 D.推动南北生活习俗趋同
15.清代民众在进行各类物质消费时,偏好那些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货多而帮众,往来不一,奚能尽悉其真伪。有字号以记之,则不问其商人之何姓何名,而但以字号为问。凡货之高下,价之贵贱,俱可随字号以定。”这可用于说明( )
A.奢靡的消费观念 B.白银货币化出现 C.技术工艺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见下表):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 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 唐高宗时对宫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與服志》 绍兴五年,高宗谒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
17.【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18.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表。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自《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摘自《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结合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从1741年到1850年二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足26%。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间段正和玉米、番薯、马铃薯快速推广、普及种植的阶段相吻合,正是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历来就有并在清朝越来越凸显的人地矛盾才得以缓解,中国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栽培面积和重要性排列,形成稻、小麦、玉米、番薯、谷子、高架、大麦、马铃薯的构成次序。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反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作物在清朝传播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体现的是发明本心,这是南宋陆九渊的主张,他认为“发明本心”是善的关键,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排除A项;CD选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并不能体现“善”的关键是发明本心,排除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可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材编纂的书籍更关注日常生活与农事活动,体现出士大夫更愿意参与到世俗生活中去,强调的是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特征,B项正确;《便民图纂》的编纂与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无关,且该类书籍是服务于百姓生活的,排除A项;材料的主语是士大夫阶层编纂书籍出现新方向,并非平民的文化需求的变化,排除C项;《便民图纂》有利于增加百姓日用生活方面的知识,但并非意味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走向标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苏杭地区)。根据表格,自耕农和地主、佃农的比例之和在整个职业结构中占大多数,这侧面说明传统农业经济仍占主导,C项正确;需要和全国其他地区对比,才能得出“最早”的结论,题干不能看出苏杭是否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异常严重”这种程度从题干中看不出,排除B项;明代的经济结构并未实现质变,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主要是通往国外,而材料主要是国内南北经济贸易,排除A项;材料所述主要是棉花,和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播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租税负担轻重,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统治者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等措施”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政府采取上述措施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在客观上起到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的作用,B项正确;种植经济作物、市镇经济崛起等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而材料涉及的是统治者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小农经济”,而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清朝的这些措施只是有利于人口增长,不是实现了人口增长,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和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如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同学甲正确;欧几里得生活在希腊化时代,其创作的《几何原本》大致成书于希腊化时代,同学丁正确;《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但并没有产生广泛影响,因为其只在一范围内传播,同学乙错误;虽然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但他并不是几何学的主要贡献者,也没有为《几何原本》奠定基础,同学丙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以上4处有2处表达正确,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的“深山穷谷,地气较迟”表明,玉米的引进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山地得以利用,促进了山区土地资源的开发,A项正确;玉米的引进并未解决农民的粮食危机,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玉米在山区种植,没有与稻米种植面积的比较,不能说明完全取代了稻米种植,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山地种植玉米多是粗放式的种植,不能说明农业耕作的精细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清中国。明清世情小说取材于稗史或传说,作者的品位亦雅亦俗,适应了市井百姓的生活需求,D项正确;材料没有凸显这些小说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整合,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题多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不符,排除B项;社会风气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与圣人是一样的,这隐含了一定的平等色彩,C项正确;材料是对良知概念的解释,并不代表陆王心学就注重阐释经书字句,排除A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科举考试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讲述不同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说明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B项正确;材料讲述到长途贩运,但不能得出长途贩运以生活资料为主的论断,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高产作物种植解决了粮荒,排除C项;材料讲述从安徽、江西和湖南、四川等地运送米到江浙地区,但不能得出江浙地区农业经济衰退的论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交易媒介中,宝钞、谷物和绢布的占比越来越低,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普遍,说明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发展,B项正确;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而是强调交易媒介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讲述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学“冥心求理”以致脱离了人民群众,并强调做学问应向古人学习,体察民情,为民造福,这正是其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的体现,B项正确;“否定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子求学应恪守民本思想,代表的是士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戴震思想仍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利玛窦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中国在世界的中央,对于正确的地理概念,中国在世界的东方,非常不满意,故而在制作《坤舆万国全图》时进行适当的改变,说明文化传播受传统思想的制约,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知识存在认知偏差,而非近代科学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地图的制定而非宗教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思想阻碍了正确文化的传播,而非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哑拳令”“划起拳来”及所学可知,拇战是在饮酒时两个人同时伸出手指猜合计数,以决胜负的一种游戏,能增添饮酒兴致、烘托气氛,这折射出了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封建等级观念被冲击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拇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令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文人的价值追求,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拇战通行南北的相关信息,无法据此得出南北生活习俗趋同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民众……偏好那些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可知,清代民众消费时比较喜欢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货多而帮众,往来不一,奚能尽悉其真伪”联系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铺数量剧增,商铺为了盈利,不断提升商品质量、提升字号声誉,因此民众在物质消费时往往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D项正确;材料涉及“各类物质消费”,这与奢靡消费范畴不同,排除A项;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技术工艺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
(2)定义:“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 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涵:根据材料一表格中“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根据材料一表格中“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可得出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可得出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明朝。第一小问定义: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可知,服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可从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阶层上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可得出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即受民族交融的影响;根据材料“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服妖”有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等分类,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7.(1)农产品商品化过程加快;高产作物得到推广;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复种制多熟制推广。(任答三点即可)
(2)“重本抑末”等传统观念动摇;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冲击,重视财富;对女性的态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任答四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得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加快;根据材料一“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可知,高产作物得到推广;根据材料一“在土地利用上、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扩大了增产途径,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复种制多熟制推广。”可知,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复种制多熟制推广。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二“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得出,“重本抑末”等传统观念动摇;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冲击,重视财富;根据材料二“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得出,对女性的态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
18.(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弱化了中央集权。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表”,“摘自《明实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根据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材料三“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一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表”可知,白银在明朝财政体系的地位不断扩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根据材料二“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并且影响了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二“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可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推动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根据材料三“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且弱化了中央集权。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摘自《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补充的史料有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19.(1)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人地矛盾突出;生长适应性强;市场需求广。
(2)影响: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种类;推动我国耕地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为我国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据材料“从1741年到1850年二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人口增加了近3亿,而同期的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足26%。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间段正和玉米、番薯、马铃薯快速推广、普及种植的阶段相吻合”得出,人地矛盾突出;据材料“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得出,生长适应性强;据材料“正是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历来就有并在清朝越来越凸显的人地矛盾才得以缓解,中国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出,市场需求广。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栽培面积和重要性排列,形成稻、小麦、玉米、番薯、谷子、高架、大麦、马铃薯的构成次序。”得出,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种类;据材料“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得出推动我国耕地面积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为我国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