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辛亥革命 强化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8辛亥革命 强化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2 15: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卷甲]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2.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3.[2023新课标卷]1910 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4.[2023.1浙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6.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7.[2023海南模拟]1905年,《民报》以同盟会机关报的姿态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学生中秘密传阅,随后逐步扩散到社会大众。倾向革命的官兵“从头至尾,读得滚瓜烂熟,见人就一段一篇地背诵”。《民报》因此常常供不应求,多次重版,最高发行量曾达17 000余份。这表明( )
A.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
B.新式教育推动革命进程的加速
C.三民主义思想被民众普遍接受
D.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
8.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9.[2023武汉武昌区质检]有学者提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10.[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11.[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12.[情境创新/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
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卷甲]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解析 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可知,陈去病认为戏曲通俗易懂,与《革命军》等著作相比,在宣传革命思想方面有独特的功效,故选C项。材料所述为利用戏曲传播革命思想,未涉及戏曲衰落,排除A项。“开始”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弱化,排除D项。
2.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解析 根据材料“1905年”“内讧”“各自号召……二十余国之争”“必亡”等可得出,孙中山认为应该联合革命力量,不然会导致内乱和各国的干涉,故选B项。孙中山只是用旧式农民起义阐述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其目的并不是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革命人才的培养,故排除C项。材料中孙中山强调的是要联合各革命力量,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故排除D项。
3.[2023新课标卷]1910 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解析 湖南谘议局具有地方议会性质,其提请撤换处置突发事件不力的官员,并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这体现出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增强,D项正确。清末新政削弱了中央权威,排除A项;谘议局致电总督处理问题,表明谘议局尚无权单独处理,“架空”一词表述错误,排除B项;由材料推不出C项结论。
4.[2023.1浙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③④属于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的举措,故D项正确。①②体现总统的权力非常大而不是限制总统权力,故A、B、C三项错误,均排除。
5.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解析 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指的是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A项排除;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他领导的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B项排除;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不可能指导中国的辛亥革命,C项排除。
6.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解析 “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体现的是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性质,“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体现的是反帝的性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内涵,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民族独立任务完成,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排除D项。
7.[2023海南模拟]1905年,《民报》以同盟会机关报的姿态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学生中秘密传阅,随后逐步扩散到社会大众。倾向革命的官兵“从头至尾,读得滚瓜烂熟,见人就一段一篇地背诵”。《民报》因此常常供不应求,多次重版,最高发行量曾达17 000余份。这表明( )
A.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
B.新式教育推动革命进程的加速
C.三民主义思想被民众普遍接受
D.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
解析 据材料“《民报》以同盟会机关报的姿态亮相……随后逐步扩散到社会大众”可知,《民报》受众广泛,销量较大,民主革命思想也因此得到较好的传播,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新式教育对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民众对三民主义思想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走向,无法得出“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8.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 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B项正确;材料中“乍更新岁气象万千处此繁盛之区益增今昔之感”体现了该青年对社会嬗变的肯定,这种肯定并非局限于民国元年元旦当天的情感体验,A、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D项错误。
9.[2023武汉武昌区质检]有学者提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解析 由“采取五族共和……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意义,C项错误。清朝前中期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D项错误。
10.[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
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
解析 据材料“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之所以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就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这是对现实的妥协,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D项正确。“革命的彻底性”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主要内容是对内,而材料主要内容是对外,排除C项。
11.[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解析 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最能够揭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这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B项正确。
12.[情境创新/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
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才公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且将很多一般行政事务列为预备立宪应办事宜,许多部院所列清单无一与宪政有关,由此可见清政府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宪政缺乏诚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新政在改革政治体制方面突破不大,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旧势力间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自主权增强,看不出中央集权式微,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情况,未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2023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概括三则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具体阐释所持观点的原因,对材料观点差异的原因进行多角度解读;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历史局限等进行叙述。
答案 示例 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6分)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7分)
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