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教材分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第七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这是一首新诗,且离学生年代较远,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课文插图是黄土高原的风光,近处是窑洞,远处是宝塔山。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2.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重温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
1.教师导入:在本单元我们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
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生读)
我们追寻一颗心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
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生读)
我们追寻一句话体会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民族气节。
出示: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生读)
2.引出课题
追寻一短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继续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出示课题)
3.了解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延安,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一部光照史册,启迪后人的经典。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革命浪潮曾经从这里席卷全国,延安也因此被称为革命圣地。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谁能结合PPT上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延安?
4.体会那时的延安。
在那时延安这个地方怎么样呢?读读这组词。
PPT出示:“土炕”“镢头”“窑洞”
从这组词语可以看出,以前的延安生活条件怎么样?(非常艰苦) 如果是让你们去住在这样的地方,过这样的生活你们愿意吗?
可是在80多年前,抗日战争时期,却有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去奔赴延安。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这样执着呢?我们的作者走进延安又是在追寻什么呢?在这首诗歌中就能找到答案。同学们,我们再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朗读诗歌词与句, 体会“追寻”之韵
1.听范读。
2.教师引导:在听完如此有感情的朗读后,老师想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3.学习本课字词。开火车读,分享自己识字的好方法。
迈着追寻的足迹,首先我们来到了本课的生字。你们认得它们吗?一起读给老师听。
(1)会认字:延 昔 茅 炕 旦 媚
教师重点指导:“炕”是后鼻音,满目琳琅也作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4.朗读全诗,纠正字音,把握韵脚。
教师引导:我们读诗歌还要读出韵律美。在诗词歌赋的句末或者是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叫做押韵。韵脚是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比如本诗的第一节中的光、阳。现在请同学们找出韵脚,并想想押的是什么韵?
引导总结:全诗押的是ang韵,基本上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教师引导:再读诗歌,根据韵脚读出韵律和节奏。
(三)感知诗歌景与物, 品味“追寻”之味
1.划分诗歌结构。
读出了诗歌的韵律。想一想,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1、2节:写出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3、4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5、6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知道了作者走进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2.学习第一小节。(生自读)
我们先一起走进第一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思考: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我们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它。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们追寻延安精神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比作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对于候鸟燕子、成长的小树来说,春天、雨露和太阳是他们不可以(缺少)的东西。那就说明延安精神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3.学习第二小节。
(1)教师引导:读过全诗,我们知道了作者追寻的是延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生自由读第2小节)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四个地方呢?请你们读一读第二小节。
(2)结合资料深悟“追寻”内涵出示图文:
①“延河叮咚的流水”。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沿河边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讲“叮咚的流水”, 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
②“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千米,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在这里写的。当年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补充:《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为救炭窑中的队友而牺牲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此外,在这部著作中还多次提到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完全地为人民服务的。所以追寻枣园梨花的清香就是追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④“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杨家岭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团结合作,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决定。追寻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就是在追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师小结:作者追寻的延安,其实就是延安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合作……
作者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处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表达对延安精神深厚的情感和真切的呼唤。
4.学习第3、4小节。
(1)教师引导:在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过程中,延安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朗读第3、4小节并圈画。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比作雨后春笋,说明发展速度之快,家用电器满目琳琅,种类繁多,说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丰富。
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代表的都是现代科学技术,说明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2)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但是仍然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3)朗读
5.学习第5、6小节。(生自读)
(1)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这一句从反面说明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延安精神如此重要,重要到了什么程度呢?一旦失去了你啊(),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一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这一句从正面咏叹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所以最后一小节,作者从正面咏叹了对延安精神追寻。是怎么咏叹的呢? 请你们读给老师听。
6.回顾诗歌,概括主要内容
(1)过渡:同学们,“我”从延河追寻到枣园,从南泥湾追寻到杨家岭, 更在顶天立地的宝塔山追寻……甚至,把整个延安,追寻。“我”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延安精神)
(四)领悟“我”心情与志, 传承“追寻”之路
1.小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2.齐读诗歌。
结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它感染者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子里!让我们怀着激情和梦想,追寻延安精神的足迹,向着未来我们的前进。
七、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整体的课堂氛围比较好。类似于此种诗歌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 导入新课阶段,营造诗歌学习意境,结合情景朗读,感悟“追寻”含义,唤醒整个单元的“任务和事件”,关联语文要素。课堂重点教学环节则是在不断的“提问——解决问题”中,学生主动学。如在课文引入时,“我们的作者走进延安又是在追寻什么呢?”让学生读课文、思问题、解决问题。
(二)不足之处
由于本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年代较远,所以本节课需要学生提前查找收集资料,但是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资料收集情况,所以在课文介绍时代背景时,有一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是很明白。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
首先,注重学生课前资料搜集,在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部分,由学生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其次,在理解诗意部分,可以尝试班内朗读比赛等比较新颖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全诗思想情感。
八、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