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高中部编版选择性选修一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第2课,全书的第14课。本课涉及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特点及由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运行情况,是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对今天现代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课的基本结构非常清晰,第一部分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第二部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这两个部分都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与国情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其创立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又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经过初高中四年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相关训练,有一定知识基础。在知识方面,学生此前已经学过近代史纲要,对西方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不断进步,学生也有切身感受,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上此二者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对世界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了解相对较弱,尤其是在通史学习时一带而过可能造成认识空白,影响到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不同时代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与具体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正确认识不同组织在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材料,认识世界主要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特点及其与当时特定历史环境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能够通过史料阅读理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正确辨析不同时代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历史解释:正确解释不同历史背景下基层管理的差异及其优势与不足。联系生活经验,正确解释对东西方国情差异带来的不同。
家国情怀: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学习,形成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难点:不同时代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与具体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正确评价不同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
五、教学方法
板书PPT结合讲授;教师讲解;史料分析;谈话法等。
六、教学过程
课时一: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介绍西方地方政府的视频,请学生回答西方地方政府有哪些部门。
学生:回答有供水、消防、治安、环卫、休闲娱乐、公共交通等部门。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基层治理,可以说自上而下的特点相当明显。那么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部门是不是也采取的这套模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并提出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习目的性。
(二)【新课讲授】
教师: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分为四个重要的时段。
第一时段是以村社为主要特征的古希腊时期。
教师:之前我们学到过希腊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希腊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局势。而当时社会的基层单位便是村社。展示以下材料,提问古希腊时期的村社发挥着什么作用?
一个雅典公民身份的合法性由他的源于父名的姓和村社(demo)来确定,由此相异于异邦人。尤为重要的是,公民登籍必须接受村社大会对其年龄和自由民身份等进行审核和投票表决。……经登籍审查后具有公民身份的人,享有世袭的特权,如分享城邦共有土地、享受城邦对公民身份和权利的特殊保护政策等等。
——解光云《雅典城邦的登籍制度与公民权——以造船区、三一区、德莫为中心》
雅典社会的基层组织"村社" (demo),当时大约总共有140个。从前人们以部族为姓,自建立了村社,雅典人以村社的名字为姓。克利斯提尼把梭伦的400人议会变成了500人议会,每个部落出50人。这50人是从各村社按人口比例选出的候选人中以抽签方式产生的,从而把城市的政治生活与最遥远的村社紧密连在一起。
学生: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教师:事实上,“村社”一词正是民主 (democracy)一词的来源,也说明了村社是当时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西方自古以来的基层治理就与中国存在着很大不同,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而基层自治也贯穿了西方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教师:展示以下图片,请学生回顾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学生:政治上的分封制,经济上的庄园制和文化上的教会制度
教师:在这三大制度中,庄园与教会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基层治理密切相关,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世俗方面的庄园制度。展示以下图片与材料。
“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庄园一般都采用了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土地被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种……庄园设总管,负责庄园的收支、劳动力支配、物资保管等,当时的庄园几乎自给自足,庄园的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所生产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教师:庄园由庄园主或管家管理,组织生产,征收地租,领主还有主持庄园法庭的权力。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领主可以为所欲为呢?展示以下材料并请学生回答。
14世纪英国达勒姆(Durham)修道院村民会议的原始记录显示“这个镇的所有佃农都被命令,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村官的召唤下来讨论与本镇利益有关的共同事务。”“经共同同意,命令每一个佃农在村官的召唤下前来讨论共同事务,每个人都要遵守他们大家自己同意的无论什么规则。”
——赵文洪《庄园法庭、村规民约与中世纪欧洲“公地共同体”》
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的记录中就记载着庄园主控告农奴没有完成运草的任务。这几个被指控的农奴却坚持自己没有违反庄园规定的义务。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佃户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农民和农奴如果在庄园法庭觉得自己的权利没有得到维护,农民和农奴可以越级向更上一级的法庭申诉。
——庄广雷《西欧中世纪的庄园法与农民权利》
学生:领主不能独断专行,在庄园事务上需要得到农民认同,农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教师:而我们之前学到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许多西欧的城市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自治权。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城市是如何自治的。展示以下材料,请学生回答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有什么特点。
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城市的自治机构己经发展出类似今天的“三权分立”的体制,城市政府通常被分为相互间有着制约关系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市民大会是城市的立法机关,具有决定城市重大问题的权力。而在自治权比较大的城市还设置了选举执行官或 “市长”(mayor),这些官员一旦被选举产生就拥有比较大的权力(但是任期不长,一般一年一选)。当然,他们对权力的行使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制约。 不少城市的自治权力实质上是由城市的显贵阶层把控的,他们通常皆为城市行会的代表,其职位乃来自夺权斗争。
——陈兆旺《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
学生:自治权力范围广,但事实上由行会或商会主导。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教师: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的城市自治并非现在的民主。在了解了中世纪西欧基层治理的世俗面之后,我们再转向宗教面。虽然我们前面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是往往把天主教会当做大反派。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天主教会能有这么大的权威是与它在西欧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展示以下图片。
教师:这些图片展示的分别是天主教的在人出生后的洗礼、日常生活中的弥撒、成年后的婚礼、在人死前还有临终忏悔、人死之后则有涂油礼和葬礼。可以说中世纪西欧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除了把控人们的生活节奏外,天主教会还发挥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展示以下图片并加以讲解
这幅图展示的就是教会所创办的医疗机构,虽然当时医疗水平不高,但教会也的确为许多普通民众提供了医疗服务。直到现在国内外许多知名医院都与教会有着历史渊源。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教会人员发放救济面包的场景,自古以来教会就承担了慈善救济的职能,也因此得到了很多民众的支持。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教堂里的彩绘玻璃。在中世纪的西欧,普通平民一辈子能够接受的教育基本就是听教士讲解经书。而这些教堂里的彩绘玻璃描绘的大多是宗教和历史故事,类似现在大家课本上的插图。许多历史悠久的知名大学也是由教会创办的。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教堂里的忏悔室,其中有两个小房间并且中间有隔断,当一个人觉得心里有罪恶感时就会到其中一个小房间里忏悔。教士就会在另一个小房间里倾听并且开导忏悔的人,起到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教堂的内景。教会时常会举办礼拜、讲解经书等集体活动,教堂本身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集体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类似于现在中老年人爱去的公园、广场、麻将馆这些地方。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一个乡村里的小教室,很多教堂都是石质的,比较坚固。因此遇到战争的时候,很多民众就会到教堂里避难。教会本身也有提供庇护的职责。之后请学生总结中世纪天主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1、灌输基督教伦理教化
2、主持从生到死各类仪式,把控日常生活
3、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4、兴办文化教育
5、教区制度(堂区-主教区-大主教区)
教师总结中世纪西欧基层治理特点:世俗、宗教双管齐下。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第三时段:近代基层治理
教师:由此可见,西方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与中国古代存在着巨大差异,地方上的庄园或是城市都是自我管理,而且教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庄园逐渐解体。在城市,新兴资产阶级冲破了封建行会的束缚;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民族国家的形成,教会的影响力日益缩小。各国纷纷对基层治理进行改造,对原有的地方自治加以规范。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近代西方国家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展示以下材料,请学生介绍英法美三国近代的基层治理制度。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1835年,英国通过《1835市政法案》(the 1835 Municipal Corporations Act),该法规定,在178个城市里,取消陈旧过时的城市自治团体,用选举产生的城市政府取代旧的城市政府。城市政府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组成。市议会是城市的权力机关,其成员由该城所有缴纳地方税、并有三年居住资格的成年男子投票选举产生;由市议会选举市长、市参事会。城市议会行使决策权、市长为代表的行政机关行使执行权、市参事会行使监督权。
——王枫云、陈嘉俊《英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
美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来源于英国的市镇自治传统。美国的县、市实行地方自治,有自己的法律,在遵守联邦和州的法律的前提下不受联邦政府约束。每个州都拥有自己的州宪法、立法、司法和行政系统。美国的地方自治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有了地方政府才有了地方自治。美国的地方政府分为县、市、乡镇和特别区。县和市是州以下的两个级别,执行和处理事务上,县政府有县政委员会,市政府是市政委员会。县政府和市政府之间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定的,不存在上级与下级之分,互相独立,不存在指派与被指派的关系。这一点与中国极为不同。
——鲁彬《美国地方政府与地方自治问题研究》
法国在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教材内容
学生:延续地方自治传统,国家出台以法律法规规范,城市官员更加民主,要对当地民众负责并接受监督。
教师: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钢筋水泥的森林,展示以下材料,请学生回答城市出现了什么问题。
19世纪70年代垃圾收集工人在夏季纽约曼哈顿的街道,每天大约要收集1100吨垃圾,而远离主干道的街巷由于缺乏管理,垃圾如山更是司空见惯。垃圾满街、污水四溢、腥臭难闻成为纽约城市街头的常态。
19世纪末纽约市的马匹数量达到13万匹。数目惊人的马匹每天制造出大量的粪秽垃圾。可是城市中低效的垃圾处理系统根本无法及时处理这些粪秽。据估算,一只健壮马匹每天排出15至35磅粪便,排尿量达一夸脱,而这些粪秽大多被直接排泄在街道上。
——李晶《进步运动时代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研究——从纽约市街道卫生治理的视角观察》
据有关数据显示, 从1880到1890年,全美国犯罪收监率上升近50% , 而且大部分作案现场都在城市。
1880-1915年间,共有一千七百多万名移民进入美国,其绝大部分来自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贫困地区。由于语言不通,文化需求和技术需要与美国当时需要的劳动力标准不匹配,移民受到资本家压榨。这些海外移民与当时美国的下层群众构成了美国的贫困群体,贫富分化严重,严重影响美国城市的发展。
——杜常生《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民与城市改革》
学生:环境卫生极差、失业贫困等问题严重。
教师:既然如此,原先的社会救济还能发挥作用吗?请学生阅读教材,介绍各国采取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新措施。
学生: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第四时段:二战后的社区管理
教师:二战之后,各国政府发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因此,社区(Community)便成为了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展示以下材料并讲解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什么服务。
The town held a election in February 2002, in which residents voted to approve $25 million to build three primary parks and recreation(娱乐) projects: Bakersfield Park, a soccer, softball and baseball complex for all ages; Chinn Chapel Soccer Complex(综合设施), a soccer facility for all ages; and a community activity center. With a variety of amenities(便利设施), ranging from aquatics(水上活动) and fitness areas to the teen room, the Flower Mound Community Activity Center has something for residents of all ages.
The facility consists of an indoor competition swimming pool with a slide(滑梯) and a diving board(跳水板), an outdoor family aquatic center, a skate (滑冰)park, a gymnasium, a fitness area with a jogging track and meeting rooms that include a senior area and a teen area. The center also hosts year-round recreational programs such as crafts(手工), performing arts and athletic activities.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社区博物馆、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活动中心的图片以及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简介,请学生总结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什么服务?
学生:社区可以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社区志愿者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景。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外,社区志愿活动还有矫正与教育功能。例如一个人犯了一些轻微罪行之后就会被判要参与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活动,而要想在国外申请好大学的话,除了成绩优秀,还得参加足够的社区志愿服务才行。
教师:除了提供服务外,社区也会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决策。由此可见,这种治理方式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之前我们学到过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兴起,这种理论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强调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基层治理方面更加强调政府、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展示以下材料。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社区管理的市场化改革。展示以下材料,提问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与作用。
英国城市政府以公用事业部门的非国有化和民营化为契机,将大量国有事业部门(如供水、电力、邮政、通讯、住房、交通等)的所有权或经营权通过购买、合资、公私合营、承包租赁、股份转让等方式转让给社会;另一方面,政府与私营部门建立起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非政府部门通过合同承包、凭单制、用者付费等方式承担了部分原先由城市政府所负责的社会事务。
1997年,英国政府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权力下放,向私人部门、社会组织和其他相关主体分权,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地方层面鼓励开展大量的公私合作项目。
——傅莹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职能及其模式演化研究——以英美为例》
凤凰城的非营利组织则负责全面提供社区服务,它作为居民生活区的代理者和政府管理社区的合作者,对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及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已成为美国社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据资料显示,在美国,约一半的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在风凰城,每年约有1.8万-3.6万人次从事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工作时间累计75万-100万小时,为社区节约开支约1300万美元。
——唐华《美国城市管理——以凤凰城为例》
学生:政府把原本自己承担的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把许多公共服务交给相关公司承担。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主要国家在古代、中世纪、近代与二战后基层治理的基本形式与具体内容。展示表格总结。
这几个阶段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①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主要特点);与中国最大的差异
②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③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④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这三点与中国类似
课时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以下图片。这幅图片展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红色的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橙色的是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主义。之前我们学到过马克思曾经大力批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的贫富差距,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摇摇欲坠。那为什么如今资本主义国家又是垂而不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给自己续命的一大法宝——社会保障制度。
(二)【新课讲授】
在学习社会保障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保障。展示以下材料,提问社会保障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目的。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法律法规,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为手段,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形式,向低收入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来达到社会安定的目标。
学生: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据法律法规,通过二次分配,向有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教师:之前我们学到过中世纪的西方国家是由教会来负责社会救济的,那么国家又是什么时候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的呢?展示以下材料。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旧济贫法),该法规定:“教区对其教区内的穷人负责,并将穷人划分为三类,并给予不同的对待”。第一类,即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穷人,如老人、体弱多病者进入救济院;第二类,健全而不愿劳动者则被强行送到教养院或习艺所,对其进行强制劳动其通过劳动而获得成果的习惯;第三类,对贫困的少年儿童实行学徒培训,培养能其在长大后能自食其力的能力。该《济贫法》主要强调对于无能力穷人的照顾与帮助,对于有能力而不劳动的穷人予以强制与惩罚,对于希望劳动的穷人提供机会与帮扶,对于贫困的少年儿童进行培养与锻炼。
——刘书维《〈济贫法〉到〈国民保险法〉:英国社会法兴起》
学生: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建立起了济贫制度。
教师:之后欧洲各国也纷纷效仿英国的济贫制度。既然如此为什么如今使用的是社会保障制度,而非济贫制度?假如你是一个贫民你是否愿意进入济贫院?展示以下材料。
1834年,英国出台新的济贫法。提出劣等处置原则和习艺所检验原则。
劣等处置原则,即接受救济的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自食其力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
习艺所检验原则,即将一切的救助活动和被救助者集中在习艺所中,停止一切习艺所外的救济,并且使院内救济者的生活水平低于院外的劳动者。取消除在习艺所内劳动获得报酬外的其他救助,这样使院内接受救助的穷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在外独立劳动的人们。并且剥夺接受救助穷人的选举权。
——刘书维《〈济贫法〉到〈国民保险法〉:英国社会法兴起》
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就反映了济贫制度的缺陷。主人公奥利弗的生活条件非常糟糕“被旧的白布罩衣裹着,罩衣因一用再用而变黄”,他每天有严格的作息(早晨六点开始干活)、单调的工作(撕麻絮)和固定的食谱(少得可怜的燕麦粥,偶尔会有面包)。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吾文泉、高贤铭《济贫与慈善: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新济贫法〉批评》
学生:不愿意,济贫制度采取的是惩罚式的措施,贫民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
教师: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矛盾愈发尖锐。德国虽然在统一之后迅速成为欧洲强国,但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展示以下图片。
这幅漫画里社会主义者被描绘为惊吓盒子里的魔鬼,而实现德国统一“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在用力把社会主义者塞进盒子里。而他打压工人阶级的手段之一便是建立近代社会保险制度。展示以下材料。
1884年生效的《疾病保险法》规定对工业工人和低收入职员实行强制保险,即大部分工人和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职员必需参加疾病保险;保险费由工人负担70%,业主负担30%,但工人自治的互助基金成员单独负担全部费用。
1885年德国通过的《事故保险法》主要内容为:取消国家补助,事故保险费由企业主单独承担,保险费按照企业规模和工作危险性计算;保险对象为从事工厂、船厂、矿山及建筑业的劳动者;若因工受伤则可获得工资补贴和医药费。
1891年生效的《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规定年收入低于2000马克的所有工资劳动者可以享受老年和残疾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国家予以补贴。老年津贴领取者须达到70岁,并缴纳1200周(30年)保险费;残疾津贴领取者也需缴纳200周(5年)的保险费。
——冯瑜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教师: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涉及了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费用由雇主、雇员和国家分别承担一部分。但正如之前那幅图片的展示的那样,德国设立社会保障制度绝非出于好心,展示以下材料。
从本质上说,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是为了穷人的政策,而是为了对付有威胁性穷人的政策。它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俾斯麦政府对那些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反对政府的工人,往往以“莫须有”的罪名排除在保险范围之外,同时还以各种借口把患病的、有工伤的工人拒之于保险的大门之外。一些地方政府还规定工人必须牺牲一定的政治权利才能参加保险。如领取救济金的人将失去选举权。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甚至许多投保者都不能正常得到社会保险金以及补助。
——冯瑜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教师:由此可见,德国对待工人运动采取的是“萝卜加大棒”的策略,社会保障制度是安抚人心的“萝卜”,而要是工人们不听话便会遭到严厉的打击。
教师:虽然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缺陷,但这项制度还是被诸多国家效仿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随后蔓延到全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展示以下材料,请学生总结大萧条时期美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学生:失业、贫困问题严重,一些人开始支持苏联。
教师:之前我们就学过,罗斯福与1933年就任总统之后实施一系列新政来应对危机,挽救了资本主义。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社会保障制度便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所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展示以下材料。
美国于1935年制定通过《社会保障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由联邦政府主办的老年保险;二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办失业保险。该法案规定在财政部设立老年储备金,符合条件的人从65岁退休到身故,每个月从储备金中领取养老金,这一制度受益面较窄,对农业劳动者、家庭雇工、临时工和国家公务人员不适用,对宗教、文教和科技人员也不适用。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设立失业信托资金,对八人以上的工厂雇主征税,1936年征收雇主工的1%, 1937年征雇主工资的2%,1938年征雇主工资的3%。失业赔偿金的支付条件是有工作能力并在将来能找到工作,在州服务机构注册并承认合理的赔偿。无充分理由放弃工作或参加罢工导致停工将不付给赔偿金。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所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通过立法联邦政府全面干预。有助于缓和矛盾,社会稳定;缓解经济危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建立。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理念和制度的发展。但受众面较窄,有各种限制,也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为建立更加全面的福利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吸取大萧条的教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践行凯恩斯主义,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矛盾就此消失,再加上面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自然也需要提高社会福利来争取民心。
1945年,英国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率先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而福利国家的特点包括:社会福利变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由立法与制度保障;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教师展示图片,讲解福利国家的积极面。因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特别是大众消费与服务业)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福利国家是完美无缺的,展示以下材料,请学生回答福利国家存在什么缺陷。
福利国家的高福利、高工资、高税收政策大大削弱了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对资本的吸引力。造成福利国家的资本外流、产业外迁,实体经济空心化,使得这些国家的税源减少。实体经济雇用的本国工人越来越少,从而推高失业率。为了防止资本外流、产业外迁,国家往往选择减税和对投资提供配套补贴,但这样做无疑增大了财政压力。
美国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参与率正在下降。老龄人口的增多意味着退休金和健康投入的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与财政支出面临着更大压力。二战结束时,平均42个劳动力养活1个65岁以上老人,现在变成3个劳动力为1个65岁以上老人支付养老金。
“养懒汉”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福利文化”客观上培养了重权利、轻义务的价值取向,一些个体选择不就业而完全依赖福利体系生活,不再努力进取、勤奋工作,形成了“依赖文化”。
——张严《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当代困境与内在悖论》
学生:福利国家削弱了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对资本的吸引力,导致资本外流、产业外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老龄化加大年轻人的负担。
教师:由此可见,福利国家虽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给资本主义续了命。但也存在诸多缺陷,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不过社会保障制度也被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
我们中国也同样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展示以下材料。
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保障体系日趋健全,而这也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苏联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展示以下材料。
1977年通过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公民在年老、患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赡养者的情况下,有享受物质保证的权利。并且不局限于对直接的货币资助(退休金、补助金),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社会帮助。如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劳动安置、老人和残疾人福利院、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等等,从而具有完整、全面的特点。
苏联社会保障不仅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而且还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措施对各种权利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保证。各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普及到所有居民,一个婴儿从出生直至退离工作岗位老死,都受到社会的保护。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特点》
不同社会集团的社会保障待遇在实施时间、条件、水平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根据各个企业的危害性的大小等具体条件来决定保险基金经费数目。煤矿、五金、化学的百分比较高,而国家机关、食品工业或轻工业的百分比就比较少一些。科学工作者、民航工作者、教师、医生、演员、军人、有特殊贡献者等不同对象的保障待遇存在一定差别。
——廖成梅《论苏联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平等和差别》
教师: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宪法和一系列法律保障;面向全体苏联公民;完整、全面;国家支付,公民免费享受;把个人受保与贡献地位挂钩。而这些特点的根源便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基本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俄罗斯的经济并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俄罗斯虽然实行全民医保,但往往需要排队,等到死都不一定能看得上病。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历程,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为维护资本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又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不过社会主义国家也学习经验教训,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