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阅卷案例
一道开放式小论文题
PI YUE AN LI
批 阅 案 例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试题导入与解析
第二部分 问题答卷分析
第三部分 小试牛刀
第一部分
试题导入与解析
试题导入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模拟)
材料 图1是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缀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个清晰的甲骨文字。方辉表示,这25个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图2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秦代封泥中的两块,分别是四川太守印和左丞相印。
图3是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此卷于1907年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中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盗至伦敦,现藏大英图书馆。
出土文物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图片.就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题解析
1
该试题是2024年6月高二年级选考历史班、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月考历史试题。试题情境新,试题开放,学生可选角度多,难度适中,但阅卷一看,答案问题百出,暴露出准高三学生做开放式小论文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也许会给您带来一个借鉴案例。好,开始解析吧:
第一步:审设问
这一句话提示:审题方向;暗含材料信息——三张图片都是出土文物;文物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一张张历史名片,按要求选好,然后结合史实按要求论述即可
可选一个图片、两个图片或三个图片
试题解析
1
该试题是2024年6月高二年级选考历史班、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月考历史试题。试题情境新,试题开放,学生可选角度多,难度适中,但阅卷一看,答案问题百出,暴露出准高三学生做开放式小论文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也许会给您带来一个借鉴案例。好,开始解析吧:
第一步:审设问
“提出一个论题”即必须有明确论点,然后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虽然说不是所有小论文题都必须有论题,但要求有论题的就必须有!
提示论证方式为“阐述”,“阐述”含义是阐明陈述的意思;即围绕论题陈述文物的相关信息,阐述明确即可。
论述要求
试题答案
1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示例1:
选取图1。
论题: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阐述:商朝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祭祀是重要的国家活动。祭祀的对象有很多,主要是祖先和上天,而祭祀的目的是祈求,期望得到祖先或者上天的庇护和指示。在国家层面上能够要求进行祭祀的只有商王和祭司,因此神权在商朝有重大影响力。图1甲骨文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的问题,反映了商王对祭祀先祖的重视,也体现了商政权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具有与原始宗教结合的特征,
因此,出土实物可用于研究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
一般小论文题有三步,该试题因为要指出阐述的图片,故应有四步。分值各不相同
(1分)
(2分)
(8分)
(1分)
热点答案
3
示例2:
选取图1、图3。
论题: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阐述: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之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商代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商人的占卜、祭祀事宜。后来人们又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维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维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推动了纸的发明。据考证,西汉时人们已开始了纸的制作。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的成本降低、质量大幅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隋唐时期,造纸术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知识的普及率。
因此,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热点答案
3
示例3:
选取图1、图2、图3。
论题:中国汉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阐述: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伴随着中华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图1甲骨文为象形文字,笔画简约,注重表意,带有早期文字的特征。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图2封泥上的文字贴近小篆,相比甲骨文更为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都已完备。隋唐时期的字体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图3中唐代《金刚经》上的文字排列整齐,属于楷书,比小篆更为规范、实用。
综上可知,上述出土的实物可以反映出中国汉字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试题解析
1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结合上述答案,可以看到论题可以从文物蕴含的信息出发进行阐述,也可以从文字的演变史或书写材料的变化阐述。
下面看看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部分
问题答卷分析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第一类型——没论题(论点);没论题和未写论题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第二类型——有论题(论点);但论题有毛病!
同学们:你觉得两个同学的论题有“毛病” 吗?
论题必须是一句完整的语句,至少有主语和谓语!不能词组或者论证的角度。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第三类型——有论题(论点);但论题不严谨,不敢推敲!
甲骨文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第四类型——有论题(论点);这种问句式“论题”不应出现,这里要论题不是“问题”!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第五类型——答题不需像问答题那样“序号化”!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第六类型——答题逻辑性不强或不清!
开放式小论文的逻辑性非常重要!我给同学举了例子:如我的论题是——小明同学很帅
论题:小明同学很帅!(首先保证论题是完整的一句话)
阐述:小明同学颜值高(围绕“帅”展开论证这就是基本的逻辑)
小明同学行为美也很帅!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帅”的行为更美)
小明同学心灵美!(更帅)
总结提升:一个人帅不仅要看颜值,更要看行为和心灵!(提升了)
注: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有许多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答卷分析
2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最后强调论点深度、高度和与材料的切合度越高越好!“论点很重要”说三遍!因为论点影响“起评分”!
开放式小论文题评分细则一般分3-4个档次,论点太俗或者片面都会严重影响起评分!切记!!!
评定内容
(一)科学性。观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准确、可靠;结论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及对其中某一问题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创新性。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站在了学科前沿、在某一方面有创新。
(三)实用性。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是否能够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逻辑性。论证是否充分;层次是否分明;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完整、合理。
评卷细则
2
认真阅读和体会评分内容和细则不断提升
第三部分
小试牛刀
小试牛刀
3
1、【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同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小试牛刀
3
【答案】
示例:
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2分)
论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离不开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制度不断创新以推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2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被誉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之作。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将国家权力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一定程度制约了权力滥用。同时,六部各司其职,以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2分)
小试牛刀
3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中国古代史或中国近代史中的某一“人”或“事”(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正确,论点明确,论据准确,表述清晰。)
小试牛刀
3
【答案】示例: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阐释:随着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力的进步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推动上层建筑变革。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旧的贵族等级体系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发展。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试图影响现实政治。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感谢观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