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强化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强化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2 22: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2.[2023辽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4.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5.[2023全国卷乙]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6.唐诗(摘录)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7.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8.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9.[2024湖北月考]中晚唐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它们无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
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
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
10.[2024河北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11.[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12.[以图证史/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二、综合题
13.[2024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改编,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出今河西走廊,经新疆至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西南经四川、西藏至尼泊尔和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至朝鲜半岛。海路方面,东去日本,可由登州或扬州起航;南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由广州出海。
——摘编自陈光崇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摩尼教、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10分)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解析 根据“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以及“礼门”占《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可知,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故C项正确。
2.[2023辽宁]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 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故 选 A 项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得以发展,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门阀士族的推动直接相关。 √
③ 北人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南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发展的原因,而非某一地区绘画艺术发展的原因。 ×
④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在中国盛行,且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代《历代名画记》收录的两汉及以前的画家人数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人数多,其中顾恺之、张僧繇是道释画的代表人物。综上分析可知,材料中变化发生的原因之一应是佛教、道教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
3.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纸张使用的推广为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
4.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解析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北宋时期收录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既包含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又加入了唐代对军功的奖赏,这体现了文学在传承中的纳新,C项正确。替父从军、英勇杀敌的花木兰的故事的变迁不能体现出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排除;《木兰诗》早在北朝时就已经出现,B项错误,排除;该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排除。
5.[2023全国卷乙]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抓住时空范围“唐代中后期”“江南”并结合材料中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的地名可知,当时诗歌唱和的重要主题是江南,而非北方,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处于动荡状态,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正确。宋朝时,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项不符合史实;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兴起,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D项错误。
6.唐诗(摘录)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由上表可见( )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解析 由材料中关键信息“锄禾”“渔人”“尽是沙中浪底来”可知,这体现了农夫、渔人和淘金人的辛勤劳作,说明劳动生活是这些诗歌创作的来源,D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劳动者的辛勤劳作,与民族交融无关,A项排除。题干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反映的并不是宫廷文化,B项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阶层流动,C项排除。
7.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 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用“挂甲”“硬弩”“铁柱”形容其作品,可以判断这位唐代书法家作品是重视法度的楷书,B项正确;小篆平衡对称、上紧下松,A项错误;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间的一种书体,比较放纵流动,C项错误;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D项错误。
8.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 《步辇图》首先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该作品也是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正确;从《步辇图》中无法看出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宫廷题材,不涉及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根据历史事件绘制而成,具有现实主义特点,但无法体现浪漫主义色彩,D项错误。
9.[2024湖北月考]中晚唐时期,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它们无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
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
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晚期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这一运动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晋至隋唐儒学受到冲击,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C项。
10.[2024河北省级联测]《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
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
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解析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多种经营的理念,排除B项;作者介绍农副业生产,并没有鼓励农民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排除C项。
11.[2024山西忻州名校联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的人物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表明当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雕版印刷术开始得到应用
D.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太宗下令把宣传封建妇女典型的《女则》刻印出来并加以传发,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宣传封建伦理,故选D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雕版印刷只限用于官方刻书,排除A项;理学诞生于宋代,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得知雕版印刷书开始应用的时间,排除C项。
12.[以图证史/2024重庆一中开学考]《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解析 《女史箴图》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斧之藻之,克念作圣”的意思是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要修饰自己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据此可知,该画作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但是并不能据此得出儒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人物画,排除B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主张修容与饰性并重,即既要重视外貌打扮,又要修养内在品德性情,并非仅仅体现女性爱美,排除C项。
二、综合题
13.[2024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改编,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对外交通的路线,陆路以长安为中心,西出今河西走廊,经新疆至中亚、西亚和巴基斯坦、印度;西南经四川、西藏至尼泊尔和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至朝鲜半岛。海路方面,东去日本,可由登州或扬州起航;南向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由广州出海。
——摘编自陈光崇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摩尼教、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他们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10分)
答案 (1)特点: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网。(4分)原因:唐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分)
(2)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重建了大一统王朝;唐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修筑大运河和推行科举制也为唐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唐代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佛道思想也十分盛行,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此外,摩尼教、景教等也都得以流行;文学艺术上,外来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唐诗提供了创作内容,为唐代传奇小说提供借鉴。在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这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