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2 16:5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焚香是宋代“四雅”之一,又称“生活四艺”。宋人对焚香时的香味类型,香料等级和香雾形状都十分重视,连闻香过程中的坐姿、捧炉、传位等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讲究。据此可知( )
A.市民文化得到极大丰富 B.门阀士族生活奢靡
C.商品经济决定社会风俗 D.士人焚香形成风尚
2.北宋淳化年间,川蜀地区由于铁钱的单位价值低,不便于大额交易,商人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天圣元年时宋廷设置交子务,发行官交子。这表明交子
A.正式取得法定货币地位 B.已可以全国范围使用
C.已完全取代铁钱的位置 D.为缓解钱荒而被发明
3.两宋以前,多数史家将治乱兴衰的原因归结为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司马迁的《史记》认为,商鞅变法“行三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使秦富强。宋代史家则从伦理道德和君主个人的修养等方面进行总结,如欧阳修说:“道德仁义,所以为治。”宋代史家在对待前代有为之君时用“抚农桑之民”“结民心”等词语加以肯定,对于亡国之君则用“结怨于民”“大势已去”等加以否定。这说明( )
A.史书书写从叙事为主转为评论为主 B.社会环境影响史家的历史书写
C.史家写作功底决定史书的学术价值 D.统治者对修史的监控日益强化
4.浦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因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并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郑氏规范》的内容。据此可知
A.宋代以后宗法观念进一步强化 B.儒家思想有助于家国治理
C.援礼入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D.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巨大
5.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6.以下表格列出的是唐宋时期主要省份公共工程数目表。这从侧面反映了( )
朝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直隶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唐 32 11 32 24 18 44 20 29
北宋 12 7 25 20 43 86 18 45
金以及同时期的南宋 4 2 14 4 74 185 36 63
A.政府财政负担的加重 B.北方经济呈现衰退
C.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宋朝立法对巨额铜钱外流施以重刑,但东至日本、西至南非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得中国钱,分库贮藏,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这表明宋代( )
A.货币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B.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周边国家干预中国发展 D.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弱化
8.契丹字创制后,用于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同时也用契丹字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译《阴符经》,耶律庶成译方脉书,这( )
A.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字 B.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
C.开启了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D.加剧了辽宋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
9.“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
A.唐朝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10.西夏文(如图),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元昊命人参照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等),采用合成法创制的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据此可知,西夏文字( )
A.借鉴模仿汉字字形 B.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C.是民族沟通的工具 D.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11.“说话”是宋元时期“瓦肆”中流行的以讲故事为主,讲唱结合的一种表演技艺。“说国贼怀奸从佞,遗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噇发迹话,使寒门发愤,讲负心底,令奸汉包羞。”这表明
A.“说话”促进了教育普及和发展 B.宋代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C.世俗文化与传统道德相契合 D.“说话”是基层教化的重要主体
12.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13.“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
A.汉代长安 B.宋代临安
C.元代泉州 D.清代广州
14.《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首次将“城郭之赋”(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民田之赋”(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分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种。“城郭之赋”成为单独税种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仍然存在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15.北宋蔡襄称:“臣自少入仕,于今三十年矣。当时仕宦之人,粗有节行者,皆以营利为耻。虽有逐锥刀之资者,莫不避人而为之。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江淮地区的商业最为繁荣 B.官商间政治诉求趋于一致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秩序
16.《宋史》载,989年,宋太宗下诏:“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1117年,提举淮南东路学事丁璀指出:“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故制。”这些记载反映出
A.政治决策左右社会风尚 B.经济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C.理学思想固化官员思维 D.商业进步瓦解传统伦理
17.孟子认为人性即仁、义、礼、智四性,只有人才具有四性,万物皆无;北宋程颢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性,万物皆有性,将仁义之性的所有者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程颢的这一思想( )
A.完善了儒学的哲学体系 B.颠覆传统儒学理论
C.体现出了主观唯心主义 D.否定了性善论学说
18.题为《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的论文,指出宋代经济启动了古代中国的“现代经济”潮流。其主要依据是( )
A.草市的勃兴和地方性市场的初步形成
B.商品性农业成长,重本抑末理念崩溃
C.商人群体崛起,坊市制度开始被突破
D.纸币出现和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9.阅读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比例表,分析造成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全国市场的形成
20.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依靠外地供给。这反映出( )
A.农业种植技术提高 B.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梁泉《我们只要一个中国》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
22.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职能发生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王玄谟论及彭城形势时说:“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途三千,达于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
——摘编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材料二 现在我们在城里见到的大街小巷的名称,有些在宋代就有了,都是以不同的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如杭州的西湖与主要市区之间有一个吴山,吴山境内有几十个庙叫鲁班庙……每个庙的名字都意味着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地区也因此而闻名。
——摘编自吕振羽《中国历史讲稿》
材料三 清末民初的扬州,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批重要的现代脑力劳动者,形成了专门的职业阶层,这是扬州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包括教师、律师、医生、编辑、记者、作家等职业人员已有一定数量。当然,黄包车夫、挑水工、轿夫、船夫、女佣等在当时的职业中也占一定比例。
——摘编自朱煜《扬州城市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城市所起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以生产行业为标志而命名’的街道和寺庙”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怎样的经济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特征在宋代出现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比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指出扬州人口构成比例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划时代的变化,与宋代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相一致,宋人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俗文化的兴起。代表市民阶层文化的市民文艺,如以歌舞伎艺、表演伎艺、说唱伎艺为主要门类的百戏伎艺在宋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俗词、话本、戏曲、杂剧等通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其影响力远远超过雅文学。宋代描写市民情感的白话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叙述,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俗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从宫廷中的御用文人到一般文人士大夫,以至民间下层,纷纷涉足俗文学领域,借助俗文学的这种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俗文化发展探源》
材料二
宋代俗文化的发展繁荣,首先与宋代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流动的加强,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促进了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相互交融。北宋的社会比较稳定,在工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都市逐渐变得繁荣昌盛.市民阶层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一些勾栏瓦舍也开始出现,出现了大量的可供市民娱乐休闲的场所。
——摘编自赵彩彩《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与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俗文化兴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俗文化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参考答案:
1.D
2.A
3.B
4.B
5.A
6.D
7.A
8.B
9.D
10.D
11.C
12.D
13.B
14.D
15.D
16.B
17.A
18.C
19.C
20.B
21.(1)主要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
出现和大量使用。
(2)因素:政府“不抑兼并”,土地买卖频繁;封建剥削方式发生变化,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雇值制度的推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3)不同: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
22.(1)作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安定;维护封建统治。
(2)特征: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有利条件:农业的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相对宽松;货币的发展(交子的出现)等。
(3)变化:由侧重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趋势: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23.(1)表现:百戏伎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通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影响力远远超过雅文学;以口语化的民间通俗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社会各阶层都卷入了俗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
(2)原因: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关系发生变革,社会流动加强;社会比较稳定;出现了娱乐休闲的场所。
影响:满足了市井阶层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中华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