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知识与技能: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了解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鉴赏,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及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2-1-c-n-j-y
2教学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去真正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我想只有在授课过程中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这种潜移默化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学唱《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
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和“起承转合”, 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播放《好汉歌》,出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自然地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同学们,这首熟悉的《好汉歌》相信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会唱,可你们知道吗?它的创作还和我们中原大地有一些联系呢!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那作为一个中原人,必须要了解我们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吧。【来源:21cnj*y.co*m】
活动2【讲授】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
(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通过课本内容了解:《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www-2-1-cnjy-com
1、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问题:这首民歌旋律有何特点?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和情绪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欣赏,激发学习动力)
歌曲旋律舒展,优美,赞美了美丽的沂蒙山区风光。
歌词之前是四段,(第四段:咱们的共产党哎,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所以除了赞美沂蒙山的美丽风光,歌曲本质上是表现了沂蒙山革命老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深厚情谊。
2、欣赏彭丽媛老师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王世慧: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很浓、采用方言、按小调的四四拍演唱。
彭丽媛:按四三拍变体演唱,速度有所变化,处理的比较细腻,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进一步体会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
3、唱一唱。
4、观察:《沂蒙山小调》由几个乐句构成 乐句与乐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第一个音恰好是前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这种在音乐创作上叫做“鱼咬尾”。
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我们能感觉到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曲调高亢嘹亮,因此它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21cnjy.com
提示:从音乐逻辑上看,每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次收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因此这首歌是“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方法,音乐内涵)
(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 谈谈听后感受。
伴奏乐器:鼓、锣、笙等,音乐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2、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三)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夫万喜良被统治者征召修筑长城,劳累饥饿而死,被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长城,感天动地,最后长城为之崩塌,露出丈夫白骨。孟姜女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21*cnjy*com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 它的创作手法?
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
3、对比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问题: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1·cn·jy·com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歌词改变成“十二月体”,内容更加翔实细致,旋律在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就是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再加工和再创造。www.21-cn-jy.com
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活动3【练习】自主实践
自主实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 “鱼咬尾”的创作练习。
老师给一句旋律,学生自己创作,要适当降低难度。
例如:
6 1 23 53 ∣2 - - - ∣2 5 32 25 ∣ 1 - - - ∣
1 3 23 25 ∣6 - - - ∣6 2 12 16 ∣ 5 - - - ‖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
拓展探究
1、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
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21教育网
2、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
情感表达质朴、直爽、明朗,音乐风格明快、浓郁、爽朗、醇厚。
活动5【作业】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民歌的地位及重要性。
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历史文化积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并将其优秀的继承,使之能永远流传。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