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
2.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①提出“三个离不开” ②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 ③强调“五个认同” ④提出“四个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为我国某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下列对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最早尝试
B.逐渐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格局
D.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是( )
A.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B.健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C.全面贯彻“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D.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6.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7.下表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986 10326 11868 15693 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627 1091 2294 2354 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8.“它以制度的方式突出了族群、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材料中的“制度”( )
A.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B.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9.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废除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10.当前,内蒙古各地正积极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2021年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这些措施( )
A.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B.初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D.完善了各民族制度的法规体系
11.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12.习近平曾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习近平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二、综合题
13.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措施
两汉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 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 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
解析:据材料“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少数民族有代表参政议政,从而有效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选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排除A项;各少数民族主要是对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进行管理,人大代表们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排除D项。
2.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①提出“三个离不开” ②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 ③强调“五个认同” ④提出“四个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所以这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故①错误;21世纪初,党中央鲜明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所以坚持“两个共同”是符合上述论断的提法,故②正确;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故③正确;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这“四个要”的提出对于我国民族工作全局和发展意义重大,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3.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为我国某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下列对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最早尝试
B.逐渐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格局
D.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可知列宁强调尊重不同民族成分的特点,给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吻合,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感,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解析:“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两个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五个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所有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故选C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材料是党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是( )
A.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B.健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C.全面贯彻“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D.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是健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故选B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排除A项;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2003年胡锦涛提出“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习近平提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排除C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排除D项。
6.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解析:根据材料“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可知周恩来总理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建设,进而形成少数民族对国家建设的凝聚力,故选B项;“兴建轻工业工厂”“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主要体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排除A项;民族交融只是加强少数民族建设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只能缩小,而不能消弭,排除D项。
7.下表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986 10326 11868 15693 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627 1091 2294 2354 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解析:“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1950年,干部从7986人增长到16261人,翻了一番,说明当时新中国建设之后需要大量的干部,故选A项;“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中,只有各类干部的增长情况,没有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排除B项;表中数据不能说明积极参与决策这一观点,排除C项;材料“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只能反应当地的干部数量,无法判断与其它地方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
8.“它以制度的方式突出了族群、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在承认民族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合作。”材料中的“制度”( )
A.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 B.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解析】材料中的“民族多样性”说明该“制度”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故D项正确;当时国家在政治上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借鉴了历史的经验,但不是对历史的延续,而是一种创新,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
9.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废除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10.当前,内蒙古各地正积极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2021年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这些措施( )
A.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B.初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障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
D.完善了各民族制度的法规体系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故A项正确。
11.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解析】材料“根据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体现出现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A项正确。
12.习近平曾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习近平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也不是某个民族独有某个地方实行自治,而是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这种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
13.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能否治理好民族事务,是对执政者政治智慧及治理本领的严峻考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措施
两汉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 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等政策。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时间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 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 蒙、回民族大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摘编自斯琴格日乐《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治理民族事务的政治本领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封建政府治理边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治理方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治理政策。
答案:(1)措施:设机构进行管辖;派驻军队(军镇屯戍)加强边疆防御;向边疆地区传播汉文化;建立驿站,密切联系;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特点:治理方式多样,以笼络安抚为主;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
(2)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平等,实行区域自治。
治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在西北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可知设机构进行管辖;据材料一“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知派驻军队(军镇屯戍)加强边疆防御;据材料一“安排少数民族子弟学习汉文化”可知向边疆地区传播汉文化;据材料一“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建立驿站,密切联系;据材料一“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禄等政策”可知笼络少数民族上层。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设西域都护府”“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等可知治理方式多样,以笼络安抚为主;据材料一“两汉”“唐朝”“元朝”“清朝”等可知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据材料一“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据材料一“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可知注重边疆的“屏藩”“拱卫”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指导思想,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坚持民族平等,实行区域自治。第二小问治理政策,结合所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史实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