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评估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殷人尊神,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而周人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商周认识的变化说明( )
A.开始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B.对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C.逐渐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 D.国家治理借助神权与战争
2.198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
A.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 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3.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4.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
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5.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社会分工出现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6.下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7.浦江上山遗址入选了“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了万年稻米,堪称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源头。还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征。据此可知上山遗址( )
A.已经出现中国最早的原始村落
B.从事原始农业且生活逐渐稳定
C.即将迈入中国阶级社会的门槛
D.开始出现社会贫富不平等现象
8.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B.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D.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9.牛河梁遗址群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突出代表,面积达50平方公里,发掘出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十几处大型公共建筑。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社会组织能力强大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10.如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 )
二里头文化礼器 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 象征权力类型
青铜鼎、爵、卜骨 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政治权力、祭祀权力
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
玉琮、玉璧、玉钺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军事权力
A.维护专制王权 B.形成完备体系 C.呈现统合趋势 D.促进华夏认同
11.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是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是距今10万—5万年的古人类活动珍贵证据。目前共出土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和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据此可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 )
A.从事渔猎和采集 B.种植粟和小麦 C.过着定居生活 D.贫富差距悬殊
12.作为早期国家的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 )
A.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
C.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
13.据考古发现,约四千年前辽宁西部地区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遗址中不少房屋的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墙;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这说明此时该地区( )
A.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B.财产私有已经产生
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D.建筑技术不断进步
14.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 )
一 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
二 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
三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 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 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15.西周初年,担任宰辅的贵族并不只是以小宗身份服从国君,还负有监护君权以安社稷的重任。在君主行为失度或社稷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时,宰辅便俨然以国君的师保身份出现,行使驳议甚至摄政的权力。由此可知(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原始民主制的约束力较强
C.谏议制度较完善 D.血缘关系与政治运作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话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洪水神话、创世神话、感生神话、帝王神话等。
洪水神话,以女娲补天为例,《论衡·谈天篇》中所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话,以《宋书·符瑞志》为例,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 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
——摘编自吕晨晖《浅谈中国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文中两则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产生与传播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三星堆遗址发现于1929年,位于四川省境内,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古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标志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在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青铜器,还有大量的青铜人像、人面像、兽面像等。这些青铜器和人物像风格独特,例如,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等,在我们已知的商代和以前的中华文明中从没有发现过,却常见于埃及和西亚的出土文物中,如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刻画了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权杖的形象。除此之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也有人认为与两河流域发现的生命神树雕像有亲缘关系。正是因为这些出土文物形态如此奇特,并且与西亚、埃及等地似乎有着很多联系,围绕“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谜”,学术界产生了诸多争论,主要代表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三星堆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亚文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分支;二是,三星堆文明来源于埃及和两河流域;三是,三星堆文明是受多元文明影响生成的文明。
2022年6月,三星堆考古发掘最新成果揭秘,共出土文物近13000件。在这次出土的文物里面,有些种类在中原地区也曾经出现过,例如,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而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与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相近,无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摘编自杨晓邬《揭秘三星堆“上新”背后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文明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对“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谜”的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古发掘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铜器1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铜器2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摘编自张文娟《西周著名青铜器的价值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中国)。材料中“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维持政权仅依靠天命是不牢靠的,统治者应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保护平民,C项正确;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与商周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项;先秦时期神权色彩浓厚,并没有对天命神意的批判,排除B项;商代统治神权色彩浓厚,而周代开始注重民生,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高坎垅遗址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不同,器形高大,种类很多,这就反映出其陶器的制作水平日臻成熟,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等级的差别,无法反映已经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A项;较理想的农耕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材料只是对于陶器的制作,不涉及农耕环境,排除B项;距今约1万年前,人们就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但“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从材料信息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发展,C项正确;材料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石斧、石、石凿等生产工具多出现在男性墓葬中,而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说明当时男性和女性的生产分工出现,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男性和女性的分工,没有描述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形态初步具备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工,而非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遗址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技术,D项正确;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量彩陶,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出土了大量粟等农作物,排除B项;红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材料“还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址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表明该时期从事农业生产,且开始建筑房屋,生活逐渐稳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出现中国最早的原始村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私有制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可知主要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B项正确;包容性指的是融合借鉴其他文明,材料没体现,排除A项;先进性要有对比才能体现,排除C项;本土性强调文明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牛河梁遗址群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突出代表,面积达50平方公里,发掘出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十几处大型公共建筑”可知,牛河梁遗址群出现了大型公共建筑,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组织能力强大,B项正确;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C项;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存在相似之处,反映了中国早期礼乐文化呈现统合趋势,C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专制王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早期礼乐文化呈现统合趋势,材料信息不足,不能得出“形成完备体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早期礼乐文化呈现统合趋势,此时还未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时间“距今10万—5万年”和“人工打制痕迹明显”,判断山东沂水跋山古人类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种植粟和小麦、过着定居生活、贫富差距悬殊都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新特征,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三代(中国)。根据材料“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可知,当时国家形态仍然具有较为浓厚的部落色彩,A项正确;夏商时期实行方国联盟制度,西周盛行分封制,选项不能概括整个夏商周三代,排除BC项;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是宗法制的特点,西周时期比较典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辽宁西部地区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房屋外围有着院落式的围墙,遗址中的谷粒,大都是在不同房址中发现,且大部分房址都有自己的炉灶,说明已经有独立的家庭生活,每家每户已有较为明显的区分,不再是部落的群居生活了,平均分配了,这种个体家庭的出现,说明财产私有已经产生,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多寡,不能得出部落出现权贵阶层,排除A项;材料说明此时该地区财产私有已经产生,材料未涉及农业的耕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说明此时该地区财产私有已经产生,材料未涉及不同时期建筑技术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题意可知,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人口大量集中的中心聚落,说明当时出现了定居生活;根据“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可知当时出现了剩余产品,定居生活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工商业得到独立发展、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也都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AB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中担任宰辅的贵族与国君的关系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宰辅既以小宗身份服从国君,又在特定情况下行使特殊权力,这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运作的紧密结合,D 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 项;不能简单说这是原始民主制且约束力较强,排除B 项;材料重点在于体现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的关联,而非强调谏议制度完善,排除C 项。故选 D 项。
16.(1)制度:分封制。
受益人:周王室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制度:宗法制。
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制度: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知,分封制。
受益人: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制度:根据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宗法制。
最大特点: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关系: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周朝疆域;宗法制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17.(1)女娲补天: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同时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总之,神话传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产生原因: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通过口口相传;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女娲补天:根据材料“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及所学可得出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根据材料“断鳌足以立四极”及所学可得出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智慧的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可得出女娲补天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符命神话:根据材料“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及所学可得出《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根据材料“《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及所学可得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根据材料“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可得出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得出《符瑞志》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根据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可得出神话传说有一定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及所学可得出神话传说需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产生原因:根据材料“神话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及所学可得出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根据材料“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可得出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结合所学可得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
18.(1)特点: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任答2点即可)
影响:丰富了人们对我国西南地区古文明的认识;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由于立场、史料等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学术界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或评价;历史结论包含有若干主观性的认识;古老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和想象。(任答2点即可)
(3)作用:拓展史料形态与来源;填补文字记录空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丰富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在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青铜器,还有大量的青铜人像、人面像、兽面像等。”得出内容丰富;根据材料“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遗址,”得出源远流长;根据材料“这些青铜器和人物像风格独特,例如,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等,在我们已知的商代和以前的中华文明中从没有发现过,”得出地域特色鲜明。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而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与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相近,无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得出丰富了人们对我国西南地区古文明的认识;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根据材料“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标志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得出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由于立场、史料等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学术界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或评价;历史结论包含有若干主观性的认识;古老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和想象。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古发掘的作用如下,拓展史料形态与来源;填补文字记录空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丰富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
19.(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
(2)特点:制作工艺精滤;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详解】(1)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可知,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根据材料“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可知,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根据材料“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可知,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西周(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何尊及其铭文”、“史墙盘及其铭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制作工艺精滤;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等角度说明西周青铜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