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是指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
①《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庄周梦蝶”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
③《山海经》里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
④《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身蟋蟀,使家庭飞黄腾达。
卡夫卡《变形记》
一只“甲虫”的悲哀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因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保险公司任职,1924年因肺结核病逝。
卡夫卡的父亲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
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
作者简介
代表作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卡夫卡式:用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创作特点
现代派文学
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人们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变形记》内容梗概:
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全文共3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1部分。
梳理情节
第一部分(1~8段):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虽然他对推销员的辛苦和老板的苛刻有所抱怨,但仍念念不忘起床赶火车去工作。
第二部分(9~14段):变身甲虫的格里高尔发现,起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努力想离开床穿衣起身,但仍难以控制已变作甲虫的身体。
第三部分(15~23段):上司秘书主任特意上门察看情况。因为没赶上火车也没有请假,他对格里高尔人品表示怀疑,并暗示他在公司饭碗不稳。格里高尔的父母很担心,决定请锁匠开门看个究竟。
第四部分(24~29段):格里高尔情急下努力打开了门,吓得秘书主任落荒而逃,母亲瘫软在地,父亲像野人一样将他赶回了房间。
双线结构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心理发展和家人对他的态度
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什么样的甲虫?
体型:
外壳:
颜色:
大得吓人
坚硬,犹如弧形硬片
棕色
肚子:
腿脚:
高高隆起
又多又细
异化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协理、母亲、父亲
文本探究
惊骇、逃走
协理
母亲
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惊慌 瘫倒在地 大喊“救命” 随后去窗口喘气(躲避)
是一个懦弱的人,无法接受现实
父亲
惊慌中不失“理智”,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
是一个毫无耐心、冷血无情、野蛮强横的人
文本探究
为什么会异化?
思考: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有哪些?
课文第4段: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原因一: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内心烦恼。
文本探究
思考:格里高尔“化虫”的原因有哪些?
课文第5段:
假如我不考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
原因二: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遭猜忌、遭猜疑、遭歧视,生活压力大!
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主观原因: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客观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信心,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格里高尔面对着恶劣的职场、家庭环境,从事着机械、繁重的劳动,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这是他变成甲虫的深层社会原因。
为什么作者会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甲虫的特点就象征着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请根据表格提示,阅读文本,填写表格。
甲虫的特点 格里高尔 的生存状态
坚硬的壳
大身躯、多细足
行动困难
人声——虫鸣
笨拙、卑贱
弱小
肩负工作、家庭双重压力
不堪生活重负
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无法交流和沟通,封闭孤独
自卑心理
小人物、微不足道
共同点:负重
孤独
弱势
文本探究
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现代派小说突出心理描写。细读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的心理描写。
从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窥探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第二段:“我发生什么事啦?”——
第四段:“多么艰辛的职业”——
第五段:“这么早就起床” ——
“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
第六段:连用五个疑问句——一会儿问,一会儿又否定——
并不十分惊异,比较平淡。
奔波劳累,饮食低劣,孤独。
谨小慎微,不敢反抗。
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挣扎起床去赶火车,心急如焚。
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何典型意义
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小人物。他的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还在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变家庭的生活现状。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而言,他是个孝子;对妹妹而言,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而言,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后,在身体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他还在为还清父债而担忧,还在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感的人,最终却被亲人厌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它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小说刻画格里高尔心理历程,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本来同家人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文本探究
双重视角
真实与荒诞
本文的叙事方式非常精巧,采用双重视角叙事,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在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从而拉开与读者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
②小说通过格里高尔的这一有限视角,聚焦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③两种视角同时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穿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
如何在虚构中体现真实?
(1)取材真实:故事的情节有现实依据。
(2)场景真实:虚构的环境有现实环境方面的真实。
(3)人物真实。
(4)心理(情感)真实。
(5)细节真实:细节描写真实具体,与现实没有违和
(6)逻辑合理:人物的思维、情节的推进符合生活中的基本逻辑。
(7)使用第一人称也能增加真实感
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①“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中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②“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常态长情的。这就使人感到格里高尔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间。
③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变形记》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了一个小职员一觉醒来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表现出现代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乃至被异化的荒诞现实,揭示了现代人生活的困顿和凄凉。
文本比较1:《促织》和本文都写到了“异化”但又有很大的不同,请比较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的不同。
①二人的结局不同。成名的儿子化身蟋蟀,使家庭因此飞黄腾达,形成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最后默默死去,是悲剧结局。
②成名儿子的异化是“自愿”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而自觉为之,而且不具备“人”的思想意识;格里高尔的变形是一觉醒来已“是一只大甲壳虫”,但依旧具有人的思想和心理。
文本比较2:《促织》和《变形记》都写了变形,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变形的人物
变形的原因
变形的情节
变形的结局
都是忠厚善良之人,不愿意伤害别人
成名的善良表现在不伤害别人,导致儿子被迫化虫;格里高尔表现在对家人无怨无悔的责任与爱,受压化虫;
都是在压力之下变成“非人”
成名的儿子化虫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救赎家人;
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没有任何预兆、不受控制的;
都采用了荒诞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促织》情节完整,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变形记》双线结构,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和家人的反应,构成强烈对比,有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
都表现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
《促织》以喜剧结束,属于浪漫主义的笔法,以乐衬哀;《变形记》悲剧结局,直接表现了人性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