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时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3 09: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53(钱)。”由此可见,《九章算术》(  )
A.具有领先地位 B.内容丰富
C.贴近社会生活 D.蕴含儒家思想
2.[2023·云南曲靖高一期末]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汉文帝时期 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3.[2023·江西上饶高一期末]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汉高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去征讨,收河套之地,置朔方郡。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这反映了秦汉处理民族关系(  )
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C.不利于国家稳定统治
D.采用相同的民族政策
4.[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  )
A.儒学呈现出空疏繁琐的景象
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5.[2023·湖南株洲高一期中]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  )
A.加快了土地租赁关系的形成
B.导致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6.[2023·福建泉州高一联考]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  )
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7.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这一现象导致(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9.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10.(2023·河南三门峡)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解决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
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汉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11.(2023·辽宁铁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史记》( )
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的典范
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原貌
D.成为儒家核心经典代表作品
12.(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二、综合题
13.[2023·海南海口高一检测]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1)根据材料一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53(钱)。”由此可见,《九章算术》(  )
A.具有领先地位 B.内容丰富
C.贴近社会生活 D.蕴含儒家思想
解析:依据材料“《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可知,《九章算术》第七章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社会生活,C项正确;题干《九章算术》没有与其他史料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具有领先地位,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列举了第七章盈亏问题及其解法,无法得出内容丰富,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云南曲靖高一期末]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汉文帝时期 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由西汉政府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保持边疆地区稳定”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汉政府加强对南越管理,目的是维护统一,不是实施民族和睦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江西上饶高一期末]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汉高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去征讨,收河套之地,置朔方郡。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这反映了秦汉处理民族关系(  )
A.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C.不利于国家稳定统治
D.采用相同的民族政策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秦朝强调军事,汉朝采用多种方式手段来处理民族关系,这体现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教化的措施,排除B项;秦汉的措施都有利于国家稳定,排除C项;二者的政策并不一样,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独尊儒术等主张,后世将这些思想统称为“天人三策”。这反映出(  )
A.儒学呈现出空疏繁琐的景象
B.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董仲舒思想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D.儒家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的“大一统”思想,又根据《公羊传》发展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思想,可见董仲舒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B项正确;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是适应现实的政治需求而产生的,且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理论体系,并不存在内容空疏繁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说《公羊传》具有“大一统”和“改制”思想,并没有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曲折发展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湖南株洲高一期中]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  )
A.加快了土地租赁关系的形成
B.导致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为了消弭农民的反抗,豪强地主有意识地利用宗亲关系,分化农民,强化了对庄园内农民的控制。东汉豪强地主利用庄园不仅控制地方经济、军事,还控制地方政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C项正确;土地租赁关系涉及的是土地经营方式,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现象有利于强化豪强田庄内部人口的宗法宗族观念,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排除B项;地主土地私有制涉及的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福建泉州高一联考]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其思想具有明显的“美汉”倾向。他把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排挤出来,列入“传”中;也不承认王莽政权,故不把他列入“纪”中,而只是列在“传”的末尾。这表明(  )
A.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B.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C.中央集权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班固的“美汉”是指对大汉统一气象的推崇,反对分裂动荡和谋朝篡位,因而将项羽从“纪”排挤出来列入“传”,并否定王莽政权,这体现出大一统思想的强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汉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故A项错误;《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故C项错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7.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这一现象导致(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皇帝寿命情况从侧面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继位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进而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年,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解析:据题干“内改制度”“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内改革制度,让天子宾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来讨论国家事务,这说明属于内朝的天子宾客开始参与国家决策,外朝的权力被削弱,这是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B项正确;北击匈奴与“征伐四夷”有关,但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A项;C、D两项与汉武帝有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B项。
9.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解析:根据材料“除田租税之半”“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可知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徭役,体现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减免田租,减免算赋、徭役,并不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攻打匈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抑商”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河南三门峡)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
A.解决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
B.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汉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这项措施打击了诸侯国势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武帝的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解决诸侯国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推恩令”打击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推恩令”并没有扩大汉朝统治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辽宁铁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史记》( )
A.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B.堪称纪传体断代史的典范
C.真实还原了历史发展的原貌
D.成为儒家核心经典代表作品
[解析] 《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说明《史记》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形象,说明《史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A项正确;《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B项;《史记》是史书,属于文献史料,不是第一手史料,不能还原历史发展的原貌,排除C项;《史记》不是儒家经典代表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2·广东高考)“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一方面,王、侯多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另一方面,封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的封国国相手中,这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受中央任命而又隶属于王国的高层官员,在汉高祖时辅佐诸侯王国建立政权,文景时期偏重执掌王国兵权,宣帝后则以地方郡守的职能管辖王国,国相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3.[2023·海南海口高一检测]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1)根据材料一概述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
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或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原因:勇于自省;善于用人;延续适应社会需要的统治方式。
解析:(1)主张:根据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得出大一统;根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或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根据材料二“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可知,汉武帝勇于自省;善于用人;延续适应社会需要的统治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