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课 《五石之瓠》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2*课 《五石之瓠》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3 11: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五石之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只有在它合适的位置就会迸发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既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也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重要准则。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庄子的脚步,一起来学习一下《五石之瓠》。
初步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提升艺术鉴别力。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庄子的思想 ——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庄子的思想——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
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知人论世
《庄子》基本知识
相关链接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逍遥游》(《庄子·内篇》)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知人论世
(二) 写作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知人论世
(三) 题解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一)字音检测
整体感知
五石(shí) 瓠(hù) 瓠落(huò)
呺然(xiāo) 掊之(pǒu) 不龟手(jūn)
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鬻(yù) 越有难(nàn)
(二)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2.注意聆听教师诵读的节奏、语调以及重点的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分析文章整体层次结构。
整体感知
节奏示范
例如: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整体感知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谓:对……说 贻:赠送 瓠:葫芦
树:种植 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坚:坚固的程度 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
以为:把……当作 则:那么 瓠落:很大的样子
呺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掊:砸破
整体感知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整体感知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整体感知
固:实在,确实 善:擅长 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洴:使动,使……浮起 澼:在水中漂洗 絖:同“纩”,丝絮
事:营生 鬻:卖 请:请允许我 说:同“悦”,取悦
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一:同样的 或:有的人
异:不同
整体感知
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整体感知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虑:用绳结缀 以为:把……制成
而:表转折,却 蓬:草名,其状不直,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二)重点文言知识
整体感知
1.词类活用
(2) 其坚不能自举也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
(1)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作动词,种植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4)冬,与越人水战 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整体感知
2.特殊句式
非不枵然大也
请买其方百金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深入探究
探内容
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巧用“五石之瓠”的方法,建议他用大葫芦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1.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深入探究
探内容
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
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 ,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
2.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
深入探究
析形象
文中的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的真人状态;反之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1.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
深入探究
找内在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实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1.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深入探究
找内在
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2.概括本文的寓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文本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2)鲜明的感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有用无用”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看其所处的位置与时机。比如一根粉笔摆在餐桌上,它并不能成为人们果腹的工具,而在教室里,它却能成为书写智慧的法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思考,请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拓展延伸
实际应用
本文以一个大葫芦作为问题讨论的对象,讨论它是否有用,那我们可不可以以“学习”为对象讨论呢?请同学们运用文中所学的知识写作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作业布置
1.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2.运用本文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完成课后同步练习的内容。
《五石之瓠》
感谢观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