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3 10:3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题西林壁》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
教材内容 分 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九江,有一座世界级名山,他就是——庐山。(PPT出示庐山风景图片)庐山风光秀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停留,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师:900多年前,北宋大诗人苏轼途经江西游览庐山,也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
设计意图 “采用展示 庐山风景的图片导课”,拉进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没去过庐山的同学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二、解诗题 师: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谁来读一读诗题? (请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响亮。谁还想试试?不错,你还注意在题后面稍微停顿一下。谁读得好,为什么呀?对了,他读出了停顿。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翻开书,看到34页,结合注释,谁来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 生: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一首诗。 师:你解读得很好,掌声送给他。 西林寺,位于庐山脚下,是庐山北山第一寺,其实他就在我们经常去的东林寺的旁边。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游览庐山之后,诗兴大发,随手题于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故名《题西林壁》。(播放西林寺相关视频)在理解了意思之后,谁再来读一读诗题?请你来! (请生读) 评价1:你能有意识地在“题”字后面稍作停顿,非常好!我们一起读诗题!(齐读诗题) 评价2:题写于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如果,你能在“题”字后面稍作停顿,那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请生读) 师:很好!我们一起读诗题!(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 播放西林寺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读好诗题。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知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他了,之前我们还学过他写描写西湖的一首诗,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谁能说一说你了解的苏轼是怎样的?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语来介绍一下他吗? (介绍作者) 在学生介绍完诗人苏轼后,老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苏轼相关的纪录片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苏轼纪录片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诗人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四、读诗韵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反复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自由读) 点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读得好不好,如果不好,你能不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呢? 好,请你来示范一下。注意哦,“岭”和“峰”都是后鼻音。一起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准确。接下来,老师想加大难度,古诗不仅要读准读通,还要读出节奏感。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练读、指生读) 师: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 师:你评价得不错。同学们,古诗是讲究韵律美的,因此,读诗的时候要根据诗的内容调整朗读的速度,谁能读得比他好? (请生读) 师:不错,老师听出了你的节奏。还有谁想试一试? (请生读) 师:很棒!男生女生,咱们比赛读一读好不好? (男生女生比赛读) 师:女生女生各有千秋,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味,为接下来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解诗意、悟诗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结合书上的注释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想一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自己赶紧读一读吧!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理解了这首诗的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那你觉得哪个地方你最难懂? 生:他看了那么多遍庐山,为什么还不识庐山真面目? 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这两句诗,说得都很好。想不想看一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呢? 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 生:从正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不一样。 师:你解释得很到位。同学们,“横看”就是从哪个角度看? 生:正面看。 师:对的。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比较一下这两幅图,你觉得哪幅是岭,哪幅是峰? 生:左面是岭,右面是峰。 师: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用手在空中描一描“岭”和“峰”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山岭很长。 师:就像一条? 生:波浪线。 师:连绵起伏。山峰呢? 生:山峰很高。 师:是的,山峰是一座山之中最高的地方,高耸入云。同学们,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带着对这句诗的理解,我想请人再读一读这句诗。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师:山岭很长,山峰很高,因此在读的时候,“岭”的音可以稍稍拖长一些,“峰”可以稍稍读重一些。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下面读一读这句诗。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师:很棒,我听出了“岭”和“峰”的区别。小朋友们,咱们一起读~(齐读)正面成岭,侧面成峰。 (诗一般的语言)如果再换个角度看庐山,又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现在请大家跟着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进庐山,横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庐山,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美,让人流连忘返。(配乐配图) 美吗?谁再来读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完了不同角度下的庐山,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不同角度下,庐山是不一样的。 师:难怪诗人会说~~~~远近高低各不同。(齐读) 播放庐山航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有什么不一样。 读着读着,你觉得作者文字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 是啊,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多角度来看庐山,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 仅仅是庐山是这样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们在画杨桃的时候,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这也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从各个角度看了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谁在诗中找到了答案?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请男生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诗。在诗中,这个缘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因为的意思。 同学们,这里面有一个字,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一下字的结构与笔画位置,谁来说一说,要写好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生:缘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师:这个提醒非常好!还有吗? 生:缘字右下角第一笔撇要穿过中心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先写绞丝旁,绞丝旁写窄一些,注意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折,第一个小短丿一定要过中心点,右下方要写得瘦长、紧凑些。谁能给这个字组组词? 生:缘分、姻缘。 师:你的词语宝库真丰富! 生:缘由、缘故。 师:答得真棒!那么,你们能选择其中一种句式,说一说三四两句诗的意思吗?选择任何一组关联词都可以, 开始! 生: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师:说得不错,可是,真面目是指什么面目呢?难不成我站在正面看庐山,看到的不是庐山的样子吗? 生:不是,你站在庐山的正面,看到的只是庐山的那一小部分,而不是他的全部。 师:所以说真面目指的是庐山? 生:全部的样子。 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他~知道了“真面目”指的是庐山全部的面貌,谁再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 生:之所以看不清庐山全部的样子,是因为我就处在庐山之中。 师:你选择了之所以……,是因为……,有人选用另一组句式吗? 生: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所以我看不清庐山全部的样子。 师:说得很好!可是,这就很有意思了,诗人在庐山中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这不是很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人不管站到哪里,他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也就是说,如果我站在正面,看到的景物就是?(拿出一个盒子做讲解) 生:正对着你的。 师:站在侧面? 生:就是侧对着你的景物。 师:一次类推,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就是那个角度才有的景物,对吗? 生:对的。 师:原来如此,我明白了。那我如果想要了解庐山全部的样子,应该怎样做呢? 请同学们自由地讨论一下。 生:可以坐在直升机上去看。 师:你的意思是跳出庐山来看,很好。 生:你的意思是多角度观察,全面的看庐山 师:这个方法可行。还有吗? …… (能答到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即可)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能够想到从不同角度对庐山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理解了诗句意思,我们就能更好地把诗读好了。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其实啊,这首诗是苏轼在47岁写的。在这之前,1080年,诗人因乌台诗案被陷害、被贬官,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死里逃生的他心中的苦闷可想可知。4年后,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传达的的道理不仅是诗人游庐山所得出来的,也是诗人回顾他这一生,人生经验的总结。
设计意图 播放庐山航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有什么不一样。从而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间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讲境 -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了,但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准点,以为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背诵会很困难,没想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古诗,甚至能流利地背诵全诗。看到学生全文么高昂的学习情绪,我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