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8 慈母情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8 慈母情深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3 11:46: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8.慈母情深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语言运用:默读课文理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重点句段。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思维能力:把握课文内容,体会“爱”的内涵,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培养他们善于通过生活小事发现不寻常的“爱”。
审美创造:体会平凡生活中不寻常的“爱”,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经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关注作者:梁晓声,当代作家。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关注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真正地走进那些饱含着慈母之情的场景中,充分地读,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以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达情感和烘托人物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长篇、连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重点)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长篇、连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1—5自然段,了解背景。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读古诗《游子吟》,交流这首诗赞颂谁的。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与母亲有关的课文《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2.学习会认字。
出示词语,指读,正音。重点指导生字:纫、权。
3.学写字。
自主交流写字方法。重点指导生字抑、忍、酷、酸。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5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向母亲要钱的原因;第6—34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向母亲要钱的经过;第35—38自然段主要讲“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2.根据划分的层次,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归纳方法: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第1—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
(1)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①“这么多钱”,是多少钱?“一元多钱”在20世纪六十年代能买什么?做什么?展示“一元多钱”在当时能买的东西和能做的事,帮助学生理解。
②引导学生结合这个片段以及课文内容谈谈体会。
小结:一元多钱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我”家当时很穷,连吃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没有买书的闲钱,从中体会到“我”内心的犹豫和挣扎,可见“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板书:犹豫、挣扎)
(2)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亲挣钱、攒钱不容易。
(3)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通过“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所以“我”才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板书:渴望买书)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我”矛盾的内心和买书的强烈渴望。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还知道了“我们”一家生活的困窘。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课文。
2.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默读课文,品味场景、细节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并在小组内交流。
点拨:重点围绕“在工厂找母亲”和“母亲给钱买书”两大场景交流阅读感受。
2.交流“在工厂找母亲”
(1)默读第6—19自然段,想一想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工厂,“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①从“低矮”“不足二百平米”“光线阴暗”“酷暑炎夏”“犹如身在蒸笼”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厂房狭小、拥挤、潮湿、有噪声、闷热。 (板书:工作环境差)
追问:当“我”看到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②第7自然段反复出现“七八十”,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工作环境的嘈杂。反复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结构感的作用。
找出文中其他运用反复修辞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用法。
③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2)再次默读第16—19自然段,想象“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是自己母亲的场景。
①“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这句话为什么不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点拨:因为在阴暗、狭小、嘈杂的厂房中,刺眼的灯泡下,要不断地辨认才能确认到底哪个人是自己的母亲。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板书:工作辛苦)
②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 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是什么样的?
③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作者连用三个“我的母亲”,一下子就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从不敢相信到震惊、心疼。(板书:震惊 心疼)
④指导朗读。
3.交流“母亲给钱买书”
(1)默读第20—29自然段母子会见一问一答特别简短的对话,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①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
②“我”的回答中有省略号,表示说话吞吞吐吐的。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2)读第29自然段,谈体会。
①从“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②看到“皲裂”这个词,能想象母亲的工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不容易,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3)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第20—29自然段。
(4)第30自然段通过一系列的感叹号,表现了女工的抱怨和责备。
(5)第31自然段,母亲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给“我”,从“塞”这个字能看出母亲是毫不犹豫的。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
(6)读第3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情景,说一说自己内心有什么感触,反复出现的四个“立刻”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四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
二、聚焦“鼻子一酸”
1.结合第33、3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拿到钱时“鼻子一酸”?
点拨: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
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三、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1.默读课文第35—38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2.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1)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
点拨: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
(2)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
点拨: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与责任。
3. 课文结尾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板书: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感恩、责任)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课堂小结。
2.课后作业: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