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课时安排 2 课前准备 传感器等信息化工具
教材内容 分 析 电磁感应的本质可以追塑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当导体处在此电场中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作定向移动而产生电流即感应电流;如果不是闭合回路,则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使断开处两端积累正、负电荷而产生电势差----感应电动势。
设计理念 在新课改之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在开展电磁感应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电磁感应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恒定电流、电磁感应现象和磁通量的相关知识,并且也知道了变化量和变化率的概念。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本节课的实验也是上节课所演示过的,只不过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本节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另外,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3、理解“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 实验1:学生实验一—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运动 观察现象: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可见电流表指针偏转. 结论:当闭合回路中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电路中有了电流. 现象分析:如图1导体不切割磁力线时,电路中没有电流;而切割磁力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回忆磁通量定义(师生讨论)对闭合回路而言,所处磁 场未变,仅因为AB的运动使回路在磁场中部分面积变了,使穿过回路的磁 通变化,故回路中产生了电流. 设问:那么在其它情况下磁通变化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
设计意图 采用展示 ,“电生磁”的视频导课,让学生形象地观察到“电生磁”的现象
教学环节 (二) 师生活动 实验观察:移动变阻器滑片(或通断开关)电流表指针偏票创蛳文栏稳定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现象分析:对线圈,滑片移动或开关通断,引起A中电流变,则磁场委,穿过B的磁通变,故B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中电流稳定时,磁场不变,磁通不变,则B中无感应电流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 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现象分析:(师生讨论)对线圈回路,当线圈与磁铁有沿轴线的相对运动时,所处磁场因磁铁的远离和靠近而变化,而未变,故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而当磁铁不动时,线圈处,不变,故无感应电流。
设计意图 利用传感器在计算机显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流程。我讲电磁感应现象这一章时,根据教材做了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层层点拨下得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本课精彩之处在于。巩固提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之前总觉得结论的得出比较牵强,学生在课堂中看老师做演示实验,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也不广,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进行教学。针对这一 问题,试讲后我又重新进行了备课,尝试通过创设情景、提问设疑——学生实验、 合作探究——讨论归纳、在多媒体动画的辅助下,设计了表格的形式通过提问设疑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最后由学生们自己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整堂课,以 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 3、学生在做演示实验能自己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这是我最欣慰的地方, 这次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真是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重上这堂课我会 在这个实验环节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多做几次加深印象。上完本课后,从学 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掌握的比较好,比之前用老教学方法传授时好很多。 4、本次课听课教师的评教是:重点突出,教学方法较以往有很大转变,体现学生师课堂主人的新教法的理念,效果非常好。通过老师们评价后我会再接再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新一代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