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我的叔叔于勒》
课时安排 1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人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小说描写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他们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回家,可当他们意外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贫穷落魄的小贩时,竟然拒绝和他相认。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揭露了冰冷的亲情关系,发人深省。
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以视频作为导入背景创设氛围,再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和学生互动相结合有效探讨文章情节,做到有机评价和展示。 学生通过课本和课件相结合,了解重点,突破重点,图文相结合吸引学生兴趣。在总结部分进行有效反馈。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应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小说故事性强,其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往往比较关注主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图片和视频等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较薄弱,须重点指导。
教学目标 (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 (2)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1.视频川剧《变脸》导入:表演变脸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但是如果现实中有人变脸可能就给人带来的是寒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变脸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绍 3.背景资料介绍 4.小说常识:三要素
设计意图 本环节运用了视频导入的方法,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息,思维导图展现小说的常识,预知故事情节有利学生文学常识积累。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1.梳理情节,初识人物。 问题设计:课文情节曲折,围绕于勒写了哪几个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概括为“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或“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展示不同情节的小说片段,让学生简要概况故事情节。 3.寻找“我”的父母对于勒的不同态度的称呼。(大屏幕显示) 于勒的经济状况 对于勒的称呼 对于勒的态度 贫 坏蛋,流氓,无赖 赶于勒(恐怖) 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盼于勒(希望) 贫 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躲于勒(恐怖)
设计意图 这里使用了信息技术中的蒙层,可以灵活选择答案的反馈顺序,符合学生学情。图片展示丰富学生对情节的把握,是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效结合。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展示问题:精读第20-47段,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菲利普夫妇有着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方法介绍:1.划出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把菲利普夫妇的言行转换成内心活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来,体会人物形象。 将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加上夸张的表情和恰当的动作表演出来,体会人物形象。展示例子,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讨论结果。明确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学生导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跟进补充,反馈学情。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菲利普夫妇来说,金钱和亲情他们是完全倒向了金钱这一边,那小说中其他人物对于心中的天平,有表现出什么样的倾向呢,大家继续阅读文本,圈点关键信息,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课件和课本作为教学工具得到充分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 教师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接着结合小说三要素重点探究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整节课节奏紧凑,教师教态自然,学生积极配合,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信息技术在本次授课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辅导作用。语文课堂也应适当“留白”,即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时间,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允许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反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