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4 08: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本课是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系列历史巨变从社会生活视角的呈现。 本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个子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两个时间节点的前后对比,来反映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重点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根本变化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难点是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设计理念 通过发动学生对本地的衣食住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展示调查成果,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并且认识到: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成果。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交互式电子白板、新媒体微信的方式。
学情分析 基于这一课的受教学生均为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处于“零基础”,我备课特别注重引导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改革开放知识的复习回顾;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教学要以情动人;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的根本变化,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2.搜集有关社会生活变化的材料,引导学生树立史论结合、史料实证的意识,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讲述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和我国在交通、通信方面的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感知中国的富强之路,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教师:一、导入新课(电子相册) 新媒体准备:通过电子相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 (播放交响乐《红旗颂》)在学生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又不失时机的“煽情”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引领。“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继而进行现场采访“在大家欣赏照片的同时,是什么事件成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转折点呢? 导出课题: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生:【激趣导入】 1.自主学习(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比比谁学的好) 2.质疑 欣赏照片点燃爱国热情,增强生活的幸福指数感。也更加懂得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什么事件成为了人们幸福生活的转折点呢? 3回顾知识第9课 4.得出结论 5.理解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后》
设计意图 预设课前安排给学生4分钟讨论时间时间,让其点燃看相册兴奋点。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教师:二、设疑自探 【翻转课堂】 1.视频连线(生于50年代的爷爷) 2.微信谈论(和70、80年的父母亲沟通了解) 3.合作讨论(00后学生的大讨论) 学生:【设疑自探】 (群学) 1.通过到媒体影音资料,和视频连线采访了解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状况。 (群学) 2.通过和70、80年代的父母亲沟通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3.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表现在:衣食住行通信等5个大方面。
设计意图 然后总结出所自学到的知识,进而通过小组内的集体消化磨合,进行展示。鼓励学生是站在讲台上说、走到黑板前写、敢到同学中去演,只要学生能够将所自学知识掌握住,并正确的展示出来就是收到了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三、解疑合探 【衣】——看一看 通过图片等引领学生回到40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触摸历史,真切的感受当时的社会生活。 1.多媒体展示大量学生与教师共同上传的家庭照片,拉近师生的关系同时, 2.从照片中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每个时代人们衣着的不同。 3.并利用多媒体现场演示画图让学生动手圈画出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的服装。 【食】——尝一尝 1.模拟CCTV热门栏目《回家吃饭》点燃课堂氛 2.谈谈吃窝头的感受 3.买东西情景表演(粮票、肉票使用) 【住】——搜一搜 在无法复原改革开放前的居民建筑时发挥网络的作用,开放网络学生进行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居住”的引擎搜索。【行】——画一画 教师利用绘本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交通出行方面有何变化进行直观演示,从而在我引出热点问题,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上支高招,通过不同班级代表的视频连线,引导全班同学热情讨论。 现场采访——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习成果展示】 信息技术的支撑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利用电子课本、实现了兵教兵。是最大发化的发挥了多媒体与学科融合作用。 学生:【设疑自探】 (群学) 1.通过到媒体影音资料,和视频连线采访了解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状况。 (群学) 2.通过和70、80年代的父母亲沟通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3.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表现在:衣食住行通信等5个大方面。 【解疑合探】 (独学) 到 年,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1.衣:改革开放前:我们服装穿着的样式是 改革开放后:服装样式有何变化 (群学) 衣:灰蓝色的海洋——时尚多彩 (独学) 2、食:改革开放前:我们吃的状况如何 改革开放后:吃的有何变化 (群学) 认识粮票、油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食:单调匮乏——营养丰富、绿色健康 3、住:改革开放前:我们住的状况如何 改革开发后:我们住的状况(群学) 有何变化 蜗居——舒适宽敞 4、行:目前我们的出行现状如何 ★城市交通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城市交通堵塞不容忽视,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北京市区交通繁忙时间每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4000辆以上的路口有98个,超过1万辆以上的路口有52个,市区主要干道负荷度已达到90%。到底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如何解决? 现场采访——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群学) 合探收获1: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社会变迁 合探收获2:会列举改革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实例
设计意图 知识掌握住,并正确的展示出来就是收到了教学效果。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图片展示,破解知识的枯燥乏味。游戏激趣,游戏中感受变化,总结知识。设计了一星题、和更具难度的二星题。要求B、C类学生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然后A类同学进行点评,达到对知识的运用表达能力。学以致用,课堂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潮。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实现兵教兵,生生互动学知识。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教师:四、质疑再探 合作探究、展示分工题目组别 点评非展示同学合作探究:12组4组 板书 前黑板1组讨论完毕后: B、C类同学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A类同学准备点评、拓展(作答是否全面、书写情况、并介绍思路、方法)合作探究:23组、 5组 板书 后黑板6组
1992年邓小平那方讲话之时特别强调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重要性。在这个国际大融合的列车时代,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所以,结合九年级政治与历史综合学科的特点,将四线项基本原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呈现。也正是用微视频的方法跟学生实现交流,思想碰撞。 学生:【质疑再探】 合作探究、展示分工题目组别 点评非展示同学合作探究:12组4组 板书 前黑板1组讨论完毕后: B、C类同学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A类同学准备点评、拓展(作答是否全面、书写情况、并介绍思路、方法)合作探究:23组、 5组 板书 后黑板6组
★★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越是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之时越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 绘本演示(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比比谁学的好,画的全!) “四项基本原则” 在本课教材和九年级政治课本中均涉及到该知识的运用,而这一理论记忆起来较为抽象,容易出错,通过该微视频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 ——讨论 ——得出结论 A类学生正使用电子课本,利用双色笔带领BC类学生对知识在课本上对照认真梳理,为中考的开放型考试,学会使用课本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单调 多彩 食: 匮乏 健康 住: 蜗居 安居 行: 单一 多样 通讯: 不便 方便 宣誓言,做承诺 结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 政史结合,直接中考。正三观,明是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师生与多媒体双双互动。对知识形成脉络,层次分明,易于梳理记忆。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五、展示成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媒体使用,实现兵教兵,生生互动。 六.课堂小结 师生与多媒体双双互动。教师利用覆盖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有层次,有逻辑。学生利用白板书写绘画功能,总结展示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能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成果,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活动板书在教学设计中体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家”字为主线索结合多媒体重新整合教材。从“我家”到“你家”让学生在几代人的身上感受变化,从“小家”到“大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应用、疑探式教学法、分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收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资料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堂体验:利用图片、文字、情景对话、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展现中国人民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历程,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应用案例 1、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容易记错,记混,死记硬背。 通过微视频教学,生动的、直观的理解了四项内容,而且通过一幅简单、人人都会画的简笔画一下子就到了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及精髓。 2、在课下自主学习间隙,学生讨论完成“城市交通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城市交通堵塞不容忽视,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到底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某生评论交通问题时出现了严重的个人情绪,错误的认识说国家交通行业发展落后,崇洋媚外。 通过微视频的演示,从最初的交通工具行走,到自行车的出现,再到汽车的更新换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轿车的便捷入户,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强大,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的自豪感。 总之,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一个“比”字,整堂教学设计由始至终贯穿了比较法在内,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