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
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B.民族交融日趋加深
C.对外交流较为频繁 D.人才选拔日趋完备
2.[2023·辽宁本溪高一联考]自宋代以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著名禅师宗杲提出了“菩提心则忠义心也”的观点,揭起了忠君、爱国的旗帜。道教派别,如净明道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该派经典《净明大道说》中写道:“忠孝大道之本也。”这说明三教合一的特点之一是(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三教理论的趋于合流
C.三教理论的相互包容
D.佛道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
3.[2023·湖南岳阳高一期末]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以下为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 )
时期 代表人物 特征
初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盛唐 李白、杜甫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中唐 白居易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晚唐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 温诗绮丽柔靡,李诗晦涩
A.表明唐诗由最初繁盛逐渐走向没落
B.推动了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词歌赋
C.凸显了唐朝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
D.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4.[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南朝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他还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这体现出了祖冲之具有( )
A.初步的理学思想 B.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C.反抗权威的思想 D.注重调查的研究精神
5.[2023·甘肃金昌高一联考]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
A.对外交流 B.兼收并蓄
C.整合创新 D.坚守传统
6.[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式令,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7.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说道:“舍本逐末,圣贤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朝统治者严厉打击商人商业发展
B.《齐民要术》记载内容为手工技艺
C.贾思勰深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齐民要术》深受当时士大夫推崇
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9.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传入中国后,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种变化说明( )
A.佛教在中国拥有信徒以女性居多
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佛教传入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1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的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的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11.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 )
A.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B.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C.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 D.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12.南朝画家张僧繇擅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二、综合题
13.[2023·四川成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
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B.民族交融日趋加深
C.对外交流较为频繁 D.人才选拔日趋完备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子弟,同时这些人还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体现了唐朝在文化政策上的开明,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民族交融的加深,排除B项;题干虽然提到对外交流,但不能体现对外交流的频繁,排除C项;题干虽然体现科举制,但仅为周边国家少数人通过科举入仕,不能体现人才选拔的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辽宁本溪高一联考]自宋代以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著名禅师宗杲提出了“菩提心则忠义心也”的观点,揭起了忠君、爱国的旗帜。道教派别,如净明道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该派经典《净明大道说》中写道:“忠孝大道之本也。”这说明三教合一的特点之一是(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三教理论的趋于合流
C.三教理论的相互包容
D.佛道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
解析:根据材料“自宋代以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著名禅师宗杲……揭起了忠君、爱国的旗帜……道教派别……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可知,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佛教吸收了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道教也把儒家的忠孝观点加以神化,说明了佛道对儒学的吸收与借鉴,D项正确;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三教理论的趋于合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教理论的相互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相互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湖南岳阳高一期末]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以下为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 )
时期 代表人物 特征
初唐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盛唐 李白、杜甫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中唐 白居易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晚唐 温庭筠、李商隐、杜牧 温诗绮丽柔靡,李诗晦涩
A.表明唐诗由最初繁盛逐渐走向没落
B.推动了唐朝科举取士重视诗词歌赋
C.凸显了唐朝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
D.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初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稳定下来,“初唐四杰”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李白的诗想象力丰富,场面壮阔,情感激扬,用词奇绝,体现了蓬勃向上、自信豁达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唐是唐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的诗歌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为主流,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他的诗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抨击权贵,通俗易懂,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欢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诗风趋于卑弱,感伤色彩较浓,李商隐、杜牧的诗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可见唐朝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D项正确;唐代不同时期诗歌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唐诗走向没落,排除A项;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而非诗歌的发展推动了科举取士重视诗歌,排除B项;诗歌属于唐朝在文学而非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南朝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他还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这体现出了祖冲之具有( )
A.初步的理学思想 B.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C.反抗权威的思想 D.注重调查的研究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可知,祖冲之不盲目遵循前人经验,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亲身实践得出结论,这体现了他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B项正确;理学思想形成于北宋时期,与南朝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祖冲之反抗权威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实践,而不是调查,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甘肃金昌高一联考]随着佛、道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解读分歧甚重,面对这一局面,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一场梳理和规范;除此之外,唐朝还将前朝制度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由此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源于( )
A.对外交流 B.兼收并蓄
C.整合创新 D.坚守传统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又对前朝制度继承创新,这体现了唐朝文化整合创新的能力,C项正确;对外交流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兼收并蓄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坚守传统与材料中唐朝文化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式令,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解析:根据材料“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唐朝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对外政策相对保守,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D项正确;根据所学朝贡贸易体制史实可知,唐朝时期我国朝贡贸易体制没有废弛,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盛唐时期和晚唐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没有强调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象,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没有强调唐朝对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7.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说道:“舍本逐末,圣贤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朝统治者严厉打击商人商业发展
B.《齐民要术》记载内容为手工技艺
C.贾思勰深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齐民要术》深受当时士大夫推崇
解析:据题意可知,贾思勰认为不能舍本逐末,所以对于商业的事宜不予收录,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贾思勰的个人主张,不能说明北朝统治者严厉打击商人商业发展,排除A项;《齐民要术》记载的主要是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齐民要术》受到士大夫的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
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故壁画内容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故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艺术内容具有时代性,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佛教文化的中国化,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中外文化的交融性,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传入中国后,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这种变化说明( )
A.佛教在中国拥有信徒以女性居多
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佛教传入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解析:据题意可知,观音菩萨进入中国后,由男性角色转变为女性形象,这是外来文化迎合中国文化特点的表现,说明佛教在进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D项正确;根据观音菩萨形象的变化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信徒以女性居多,也不代表佛教背离基本教义,排除A、B两项;佛教传入中国后没有能够提高中国女性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0.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的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的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解析】材料“老农”“老中医”“多次同类实践”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
11.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 )
A.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B.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C.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 D.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晋十六国时期,寺庙有僧律、僧兵、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佛教的这一发展势必会影响政府的税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选C项。
12.南朝画家张僧繇擅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根据材料中“南朝”“佛道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佛教传入对艺术的影响,故A项正确;以形写神的理论是魏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的,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显然不是以形写神,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不能说明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13.[2023·四川成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
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入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
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可拟定论题为: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关于阐释可从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佛教传入、道教的产生及玄学的兴起等角度去分析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