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B)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B)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3 22: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RJ版历史七年级(上)
第 四 单 元 测 试 卷(B)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装 订 线 题 号二 总 分21222324得 分
(


蜀 一魏吴∠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
)
)1.下列图示表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其中大致准确的是 (

) A B C D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 ) A. 曹操、刘备、孙权 B. 曹操、诸葛亮、孙权 C. 曹丕、刘备、孙权 D. 曹丕、诸葛亮、孙权 4.据史料记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慨中原地区少有“异族”风气,而且礼仪兴 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 ( ) A. 王猛对前秦的治理井井有条 B. 北方本来就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C.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北方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只能用汉文化灌输自己 5.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有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下关于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事实的叙述中,有 错误的一项是 ( ) A.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B. 蜀汉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C.三国中,蜀汉最先被西晋灭亡 D. 诸葛亮对蜀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6.淝水之战后,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 A. 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B.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C. 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 D. 匈奴建立的北凉政权 7.“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8.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相同点是 ( ) A. 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B.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C. 战争中,都采用了火攻的办法 D.战争结束后,主动进攻的一方都更加强大 9.下列关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B. 东晋、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C. 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南方的战乱,逃往北方地区 D.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南方人迁到北方
10.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
A. 西周与东周 B. 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 东汉与西汉
11.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 ”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
义是 ( )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12.“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
映了 (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 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 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13.北朝贾思想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该文献主要介绍了 ( )
A. 江南的手工业技术 B. 全国江河水道系统
C.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14.小华想写有关北魏题材的小论文,下面哪一个标题不能选 ( )
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1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
现包括 (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 南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各民族以及中外文化交融的是 ( )
A.绘 画 B. 书法 C. 石窟 D.雕塑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
A. 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从祖冲之、贾思想和郦道元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主要是 ( )
①勇于实践②持之以恒③乐于向他人求教④潜心学习和研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下列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B.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C. 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 D.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20.“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尤擅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曾给人画肖像却
不点眼睛,就怕点了眼睛画中的人会说话。”引文叙述的这位画家及其生活时代是 ( )
A.顾恺之、西晋 B. 王羲之、东晋 C. 王羲之、西晋 D. 顾恺之、东晋
二、非选择题。(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 “(秦汉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 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 (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 上地,亩直一金……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出秦汉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状况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6分)
(3)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奉,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平城”指的是现在我国的哪一城市 后迁到哪里 迁都的原因有 哪些 (6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哪几种形式 (3分)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民族融合,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晋灭亡以后,内迁各族乘机纷纷建立政权,我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439年,北魏 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北方。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渔盐杞梓之利, 充轫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四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 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1)材料一中的A、B、C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5分)
(2)结合材料二说说结束北方分裂局面、统一北方的政权是哪一个 这个政权是由哪一民族建立的
(2分)
(3)材料三对江南地区的表述,说明了什么问题 出现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分)
(4)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北方出现了什么现象 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5分)
(5)根据上述四则材料,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说明了什么问题 (5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名《齐民要术》中的“齐”字,据贾思勰在序言开端的解释是:《史记》曰:齐人无盖藏。如淳 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人”者古,今言“平人”也。在《齐民要术》序言的末段,贾思想提到了他的 写作过程,有“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于行事”之语。这表明贾思想是在充分占有材料和积 累了很多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齐民要术》的。仅采集经、史、子、集里的农学资料就合计155种。书中 采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二 “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 风散水,逆坡走丸,其势难。”
——《齐民要术》
(1)“齐民要术”的含义是什么 (2分)
(2)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 (4分)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4)从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过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分)
第四单元过关测试卷(B)
一、1.D [解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国在北方,蜀国势力在西南地 区,吴国则占据东南地区。
2.C [解析]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正确选项为C。
3.C
4.C [解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内迁 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所以正确选项为C。
5.C [解析]三国中,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所以正确选项为C。
6.B
7.D [解析]长平之战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A 项排除;巨鹿之战和 官渡之战都是陆上作战,与题于“江河作战”不相符,B、C两项排除赤 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
规模江河作战,D项正确。
8.B [解析]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时期,A项排除;赤壁之战采用了 火攻的方式,淝水之战并未采用此方式,C 项排除;赤壁之战和淝水之 战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分别是曹操和前秦王苻坚,而他们都是战败的一 方,战后比战前实力大大削弱,D项排除。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
少胜多的战役,故B 项正确。
9.A [解析]B 项是错误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一带的农业发展迅 速 ;C 项是错误的,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 往南方地区;D项也是错误的,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南
方。所以正确选项为A。
10.C [解析]A 项中西周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771年,第二年,周平 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故A 项不是并存的朝代。316年,匈奴族灭掉 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故B 项不是并存的朝代。公元 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25年,东汉建立故D 项也不是并存的政权。 420年,刘裕建立宋,从此,宋、齐、梁、陈相继建立, 一直到589年,南 朝结束;北朝从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开始, 一直到581年隋朝建立, 其中包括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所以南朝和北朝是基
本并存的。故选C 项。
11.A [解析]曹操并未称帝,而是其子曹丕在220年废掉汉献帝,自
称皇帝。所以正确选项为A。
12.A [解析]贾思想是我国北朝时期的农学家,当时南北方处于分 裂状态,贾思想的著作《齐民要术》记载了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 和鲜卑族的畜牧经验,充分反映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趋势。故选A 项。
13.D [解析]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想是北朝 人,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 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 技术的水平,故D 项符合题意。
14.A [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没有完成全国统一。所以正确选 项 为A。
15.D [解析]南朝时,江南地区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地 区,故①②③④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16.C 17.C 18.D
19.C [解析]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所以 正确选项为C。
20.D [解析]王羲之和顾恺之都是东晋人,王羲之是书法家,A、B、C 三项排除。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 传神,富有个性。
二、21.(1)秦汉时期南方地区落后;南朝时南方经济得到发展;(2)北 人南迁: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 方人民辛勤劳作;(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22.(1)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2)山西大同;河南洛阳。平城 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鲜卑政权学 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
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通婚等。
23.(1)A 魏国、B 蜀国、C 吴国;三国的关系是并立,形成了鼎立的局 面。(2)北魏;鲜卑族。(3)江南地区开发,经济发展。北方人民 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劳动技 术;南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下移民和当地人民 的共同开发。(4)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国家统 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
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4.(1)“齐民”指一般老百姓;“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所必须掌握的 技术。“齐民要术”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不过重 点和中心在农业方面。(2)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了大量古 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 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3)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4) 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经验只有上升到
理论的高度,才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