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面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变化整理的数据(按照每户一丁计算)。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太宗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三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
(公元639年) (公元652年) (公元705年)
籍面人口/万户 300 约380 约615
实际控制人口/万户 300 约380 约430
籍面年增长率 — 1.85% 0.91%
实际年增长率 — 1.85% 0.23%
A.均田制遭到一定的破坏 B.政府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C.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减轻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趋向崩溃
2.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多次进行调整(如下图)。据此推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旨在( )
A.增加国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率
C.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D.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3.从1861年到1911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口岸的关税总收入从490余万两增至3 670余万两,“为岁入大宗”。但清政府得到的只是少数,称为“关余”。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 B.财政体制的殖民化
C.协定关税减少关税收入 D.清朝中央权力下移
4.人口的多少,人口和土地的比例关系,生产人口和非生产人口的结构等,是古代思想家在考察人口现象时主要关心的问题。对“口”中人口上升的原因解释正确是( )
①白银法定地位的确立 ②乡里制度的施行
③北美高产作物的传人 ④摊丁人亩的推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下诏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次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这些做法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扩大 B.工商业发展影响了农业生产
C.长期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 D.丞相权力过大威胁专制皇权
6.下表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 )
年代 户数 永业田(奇) 口分田(亩)
应受 已受 未受 应受 已受 未受
天宝元年(742年) 43 1180 1075 105 4820 757 4063
大历四年(769年) 18 540 449 1 1790 541 1249
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7.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这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中国海关关税逐步自主化
C.关税自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D.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胜利
8.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已经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有学者认为:从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对材料中“实质”的合理解释是9.
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B.封建社会农民不再是税收主要承担者
C.封建经济中工商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
D.封建社会晚期改革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10.杨炎规定,不分原住民和移民,一律按现在居住地立户籍,根据每家资产多少定出不同等级的户,确定应该缴纳的“户税”;再根据拥有多少土地,征收“地税”。除了“田亩之税”仍以谷物缴纳之外,其余各税改为以货币缴纳。这些改革措施( )
A.纳税时间趋向分散 B.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C.确立全新财政制度 D.有利农产品商品化
11.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从船舶货物的申报、查验、估税、审核、征税、交款,直至验放等各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严密管理,防止舞弊。同时,重视海关人员的素质操行考核,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近代化 B.清政府旨在建立廉洁政府
C.中国重新掌握关税自主权 D.清政府对外政策灵活多变
1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缘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变化表明当时( )
A.废除了长期以家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实行不抑兼并的上地致衡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
13.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这主要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B.中国海关关税自主化的努力与实现
C.关税自主极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绝对胜利
14.如表所示为一条鞭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一条鞭法( )
做法 意图
核心 措施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积 使税赋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 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 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A.是土地所有制度的变更 B.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优化
C.其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D.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转型
15.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须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综算货价为率,每百两征银二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颁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商享有同等关税特权。这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清政府主动加快开放进程 D.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诸盗耕种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凡买卖者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买卖,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不是让农民无偿使用的,而是还须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赋税。
——摘编自郑显文《唐代律令制研究》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在囤地运动中大发横财,然而他们及八旗将士不从事农业生产,导致不少土地荒芜。康熙八年(1669年),下令停止圉地,“凡该年所图旗地,立即退还汉民,另由山海关、张家口等处旷土换补”;并下诏将被镇压的明代宗室藩王及官僚豪绅所侵占的庄田、全部免价转让给当地的农民耕种,“永为(农民)世业”,号为“更名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颁布规定,民间所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为“兴农足民”排除了一些障碍。
——摘编自[日]森田成满《清代中国土地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土地法律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年间土地法令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上述土地立法中得到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土地制度为基础,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及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则是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和创新。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宋朝时期,王安石构建的“方田均税法”,反映了公平税负的思想。明中期直至清初实行“一条鞭法”,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
——金玉佳《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田赋仍是清政府的主要来源,田赋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关税、盐税等工商业税在国家赋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北洋政府时期,赋税制度仍然维持着“田赋、关税、盐税、厘金”的赋税结构,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整顿了关税和盐税,废除了当时的厘金,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抗战期间,中国领土的逐步沦陷使中央的各项税收锐减,国民政府实行了战时财政体制。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
——赵永文《中国近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县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
——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
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清王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分别征课。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土地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还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陶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至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两税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摊丁入亩赋税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赋役制度
秦朝 田赋、口赋、徭役
汉朝 田赋、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徭役、财产税
隋朝 租调役
唐朝 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明朝 一条鞭法
清朝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三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中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末期,在籍面615万户的背后,唐朝实际控制的人口大为下降,进而看到当时人口逃亡的严重程度,说明人民负担沉重,这可用于研究当时均田制遭到一定破坏,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表格描述的是人口减少,人们负担沉重,而非赋税减轻,排除C项;唐太宗至武则天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的是顾及低收入群体,对社会财富进行新一轮的分配,调节贫富差距过大,促进社会公平,D项正确;提高个税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个人所得税调整与减轻企业负担无直接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个人负担,排除B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助于减轻居民负担,但不一定能提高消费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861年到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五口通商后,海关关税收入剧增,但清政府只得到少数,这是因为当时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海关关税主权被破坏,海关总税务司长期被外国人把持,B项正确;“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无法解释清政府关税收入较少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指明了关税总收入增加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与清朝中央权力下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清朝前中期(中国)。据图可知,图片中“口”涉及时间是清初至中期,据此可以做出判断,①项错在白银法定地位的确立是在明朝,并非清朝,排除;②项错在乡里制度很早在中国就出现,很多朝代都实行,不一定是清朝,排除;北美高产作物的传入是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③项正确;摊丁入亩的推行是在清朝雍正时期出现,符合时空,④项正确;故本题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材料“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出现的背景是,对匈奴的长期战争,消耗了汉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汉武帝认识到国力急需恢复,人民需要休息,C项正确;尊崇黄老无为思想是在汉初,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力发展农业,没有“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封丞相为富民侯,是为了“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不是因为相权过大而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唐朝中期受田户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赋役制度有待调整,A项正确;中央政府权力减弱表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但材料并未反映“国家严控土地交易”,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和次年《五口通商章程》签订,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实行由列强控制的“协定关税”。关税及相关的一系列主权的丧失,不仅是财政收入的巨大损失,也标志着中国失去了以自主税率调节进出口贸易、保护和发展本国工商业的权利和能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商品关税税率,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对民族工业起到保护作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确定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的原则,中国真正实现了完全关税自主。综上,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海关关税逐步自主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国民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且“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了关税自主权”不能概括材料中“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等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情况,排除C项;争取关税自主只是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方面,不能笼统地说反帝斗争取得了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D项正确;近代中国综合国力较弱,这些条约的签订难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项;依据所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1928年中国没有进行对外战争,史实上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A
【详解】根据材料“从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可知,唐中后期的“两税法”是减少人头税,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是人头税被废除,两个事件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A项正确;封建社会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排除B项;封建经济中工商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封建社会晚期仍然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材料显示,杨炎规定,除了“田亩之税”仍以谷物缴纳之外,其余各税改为以货币缴纳,农户为了缴纳“地税”之外的赋税,必须先卖掉农产品换取货币,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D项正确;杨炎改革之前,税制混乱,杨炎将收税的时间固定为夏、秋两次,排除A项;题干显示,杨炎规定,根据每家资产多少定出不同等级的户,确定应该缴纳的“户税”,此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排除B项;杨炎规定,政府量出而入,确定全国税额,摊派各地征收,这打破了原来的量入而出的做法,但题干没有显示这项改革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创建了一整套海关制度,A项正确;清政府引进英国海关管理模式是被迫之举,与建立廉洁政府无关,排除B项;清末政府关税被西方列强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据题意可知,两税法下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而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B项正确;两税法没有废除人丁税,排除A项;不抑兼并是宋代实行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统治危机逐渐显现,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提高关税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规定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这勾画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政府为实现海关关税自主化所作出的努力和结果,B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以偏概全,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A项;C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仅体现关税自主化,不能体现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了绝对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使税赋相对均平”、“使税赋趋于稳定”、“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可知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意图使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因此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优化,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赋税制度,和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一条鞭法没有使明朝社会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以及《天津条约》对于关税的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项正确;B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中“主动开放”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征:条文细密;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严格土地买卖程序;重罚违法行为。(答出两点即可)
(2)历史作用;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答出三点即可)
(3)认识,土地立法要为现实服务;土地立法须与时俱进;土地立法要注重有效性、针对性;土地立法要以民
生为本。(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关于唐代的土地制度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条文清晰,对于违法行为严惩,凡买卖者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由此可以得出唐代法律条文具有条文细密,严格土地买卖程序,重罚违法行为的特征。
(2)根据题干,康熙八年(1669年),下令停止圉地,之后又颁布规定,民间所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另外,农民分得土地承担赋税,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根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关于土地政策要与时俱进,土地的立法要有针对性能够为现实服务,最重要的是以民为本。
17.(1)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赋役形式: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变化:税收种类不断增多;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
影响: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详解】(1)趋势:从征收标准分析: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采用了‘两税法’,以财产和土地为征收的准则,统一了税收制度”“到清雍正年间,实行地丁合一政策。”可知,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人头税逐渐减少直至废除;从赋役形式:根据材料“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可知,由劳役、实物向货币过渡;征收种类:根据材料“把过去的所有征收项目合并起来征收,化繁为简”可知,由复杂到简单;征收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必须服徭役到可以纳绢代役到折银代役。
(2)变化:根据材料“三年内战期间,国民党南京政府加重对人民的榨取,苛捐杂税不断加剧,将中国的经济带到一个濒临崩溃的境地。”可知,税收种类不断增多;根据材料“形成了中央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地方以田赋、营业税为主的赋税结构,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可知,由传统田赋为主向工商税为主转变;根据材料“但海关受帝国主义控制,关税的增加是以牺牲关税主权为代价的”可知,在赋税管理体制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根据材料“由于军阀割据对经济的阻碍,逐步明确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可知,地方税收管理权不断增大,中央的赋税管理权限逐渐缩小。影响:近代赋税制度的转变推动赋税制度走向近代化;赋税制度的转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转变推动商业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赋税制度的整合管理,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近代化,逐渐和世界市场接轨。
18.(1)功能:控制人口,征发赋役,维护封建统治。
(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沉重,逃户现象严重;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收入锐减,被迫实行赋税改革。作用: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农民的法律地位;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以财产多少为依据,拓宽征税广度,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以后税法基础。
【详解】(1)功能:根据材料“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可得出控制人口,征发赋役,维护封建统治。
(2)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可得出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沉重,逃户现象严重;根据材料“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及所学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可得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收入锐减,被迫实行赋税改革。作用:根据材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可得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农民的法律地位;根据材料“国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及所学土地租佃制的影响可得出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盛行;由所学两税法的历史影响可得出古代赋税制度由“税人”到“税地”方向发展;以财产多少为依据,拓宽征税广度,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公平合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以后税法基础。
19.(1)特点:以“量出制入”原则确定税额;土著户和客居户纳税标准趋同;主要按财产征税;明确流动商贩的税率;征税时间固定。
(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条件。
影响: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
【详解】(1)特点:根据“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得出以“量出制入”原则确定税额;根据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得出”土著户和客居户纳税标准趋同;主要按财产征税;根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得出明确流动商贩的税率;征税时间固定。
(2)原因根据“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土地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还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陶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尖锐;根据“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得出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条件。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
20.(1)趋势:人头税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徭役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如答从实物纳税到货币纳税也可)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面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确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中秦朝到清朝赋役制度(“田赋、口赋、徭役、田赋、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徭役、财产税、租调役、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的变化可知,人头税变化较大,由秦汉的口赋、算赋发展到隋唐的户调,至两税法实施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清朝“摊丁入亩”之后,按人头征税的强制剥削就此废除;徭役变化也比较大,由秦汉时期的强制性服役,到隋唐可以纳庸代役,到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如答从实物纳税到货币纳税也可)
(2)变化:由材料一的“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和材料二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可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面关系中占统治地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7—19世纪中英实力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入手分析。从中国角度讲,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经济实力下降;从英国角度讲,17到19世纪英国经过殖民掠夺与扩张和工业革命,使其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英国又在这一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