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核心概念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史料实证: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 时空观念: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 历史解释: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法西斯主义 战争策源地 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 雅尔塔体系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学生用书(第86-87页)]
法西斯主义 形成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特点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实质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战争策源地形成 亚洲 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广泛支持
过程 ①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慕尼黑协定》 背景 ①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②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概况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思维点拨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其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一些国家出现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导致法西斯主义产生。
误区警示 德国法西斯与日本法西斯的不同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一党专政,主要表现为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的途径是合法的,而日本法西斯势力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分析希特勒、墨索里尼、近卫文麿追求的共同目标及实质是什么?
提示 共同目标:发动战争,对外侵略扩张;“打破现状”即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法、美等国争霸世界。
实质:极端民族主义或法西斯主义。
概念阐释 绥靖政策
是指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主题一 矛盾冲突与利益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名家论史
材料 希特勒在1930年演说时强调: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它的空间缺乏问题,不能为它的工业打开国际市场,那么,德国将从世界舞台上消失,更具活力的民族将继承我们的遗产……必须用武力抢夺并守住空间……大萧条使希特勒的胜利成为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由于其他因素的结合,其中包括各种既得利益集团提供的援助和他的对手们缺乏远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 希特勒用“生存空间理论”进行煽动性宣传;德国经济在大萧条中遭受沉重打击;德国垄断集团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史料探究 英法的绥靖政策
材料 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还有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指出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原因以及绥靖政策的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影响: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客观上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深化拓展
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局势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起了催化作用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 法西斯势力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去遏制法西斯势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 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23·烟台高一月考)英国某史学家在《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中写道:“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观点( )
A.深刻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B.明确了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
C.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
D.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反思
答案 D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德国的征服国策和英国的绥靖国策,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有利于人们对战争问题进行反思,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明确指出英、德两国的战争罪责,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德国和英国的国策,并没有述及“世界人民”,排除C项。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生用书(第88页)]
阶段 主要事件
局部 战争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全面 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发展 到全 球阶 段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战争 转折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大战 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思维点拨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同盟中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因此同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始终占主导地位。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误区警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不是苏德战争。
(2)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各签字国政府彼此合作,不与敌人单独停战或媾和。各国政府保证以其全部资源、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轴心国三个成员及其参战的追随者。这标志着(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
答案 C
解析 《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故选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除A项;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排除B项;1947年,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排除D项。
知识点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学生用书(第88-90页)]
雅尔塔体系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内容 重定版图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审判战犯 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委任统治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势力范围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国际组织 成立联合国
评价 积极 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 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联合国成立 时间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的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战的影响 欧洲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苏联 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国际 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图解历史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解读 英、美、苏三大国在雅尔塔召开了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概念阐释 “大国一致”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吸取了国联因大国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而导致崩溃的教训,该原则克服了英法专制国联的局面,因为五大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它比国联的“全体一致”有明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多受批评。
思维点拨 联合国的特点
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容纳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其原则是会员国主权平等、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侵害他国。
主题二 强权政治与和平秩序——雅尔塔体系
名家论史
材料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秩序,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史料探究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材料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4)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摘编自杨鹏飞、李积顺《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
试答:
提示 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深化拓展 历史解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 大国 意志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关系 调整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国际 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建立 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随德国的崛起而破产 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主要 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相同点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结果。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逐渐瓦解
(2023·枣庄高一阶段练习)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美苏两国划分了势力范围
B.社会主义苏联的参加,具有普遍性
C.反对法西斯,关注民主政治
D.大国之间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对比平衡
答案 C
解析 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体现了反对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政治的成果,C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大国强权,是局限性而不是进步性,排除;B项是其进步性,但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是它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同之处,不是其进步性的体现,排除。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发展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4.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史海钩沉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摘编自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
解读 德国法西斯主义形成主要原因有: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教材补遗
二战爆发后,苏、美、英联合反法西斯的行动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39年11月 美国新《中立法》通过 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1941年3月 美国《租借法》通过 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1941年8月 美英《大西洋宪章》 表达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1941年9月 苏美英议定书 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
视野拓展
百分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俄]爱德华·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原苏联秘密档案最新披露》
解读 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感悟与思考 记录点滴心得 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精练
1.(2023·驻马店市高一下期末)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美国总统胡佛宣称:“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们与它的友谊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1932年1月3日,日本进攻锦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先是谴责日本,接着又以美国国务院名义表示“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史称“史汀生主义”。以上信息表明( )
A.美国和日本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B.美国反对日本侵华
C.美国对日本侵华持“中立”态度
D.美国纵容日本侵华
答案 D
解析 由“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等信息可以得出,美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故选D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出美日之间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所述表明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了纵容或者支持的态度,排除B、C项。
2.(2023·广州高一阶段练习)近年来国际史学界重新界定了二战的起点,其中有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始于中国抗战。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国抗战的意义得到了重新认识
B.九一八事变是二战开始的标志
C.二战经历了由局部到全球的过程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答案 A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说明国际史学界对中国抗战的意义有了重新认识,故选A项;材料观点从整体上肯定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不仅是突出九一八事变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二战由局部到全球的变化过程,排除C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
3.(2023·绍兴高一月考)一位政治家评论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个事件时说:“这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该事件最有可能是( )
A.签订《慕尼黑协定》 B.德国闪袭波兰
C.召开德黑兰会议 D.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 A
解析 1938年,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故选A项;1939年9月,德国闪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与“英国未经战争……失败”不符,排除B项;德黑兰会议在1943年举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为1942年7月-1943年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3·日照高二上期末)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承诺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协助。1941年德国三次调整对日政策:3月要求日本在远东进攻英国;7月要求日本进攻苏联;11月又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调整对日政策的出发点是( )
A.扭转日趋被动的战争形势
B.阻止反法西斯大国走向结盟
C.拉拢日本防止轴心国分裂
D.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
答案 D
解析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二战期间,德国为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调整对日政策,其出发点是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德国在二战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A项;德国的目的是分散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力,以保证其在战争中的地位,排除B项;当时德国和日本都属于法西斯国家,不需要拉拢日本,排除C项。
5.面对轴心国集团的军事威胁和侵略扩张,1941年2月美英两国举行秘密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这一战略,并未因遭到日本的攻击而转移其战略重心。这主要是由于( )
A.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完全一致
B.中国持久抗战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
C.日本战略重心仍在中国敌后战场
D.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压力减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仍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并未转移其战略重心,这是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美国等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故选B项,排除C项;美国与英国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排除A项,中国战场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抗战压力并没有减轻,排除D项。
6.1941年,德国和日本分别向苏联与美国发起进攻,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向顶峰。随后,美、英、苏、中等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据此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
A.旨在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
B.得益于意识形态一致性
C.致力于应对法西斯的侵略
D.消除了国际社会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为了应对法西斯的侵略,故选C项;1941年主要是世界性战争,世界性经济危机并不是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原因,排除A项;美、英、苏、中等国的意识形态并不一致,排除B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7.(2023·徐州高二期末)下图为1943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发布的一幅封面图《铆工罗茜》。背景为美国国旗,罗茜将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小册子《我的奋斗》踩在脚下。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倡导文化和种族的多元一体
B.爱国主义与女性独立有机结合
C.号召女工走上反法西斯战场
D.工业化社会女性角色不可或缺
答案 B
解析 二战期间,由于大部分美国男性应征入伍,产业工人急缺,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开始成为劳动力,“铆工罗茜”成为二战期间美国女工最具标志性的形象,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和种族的多元一体,排除A项;女工走向工作岗位而非反法西斯战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具体地位,排除D项。
8.(2023·沧州高一期中)二战之前,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极端敌视苏联,多次对其进行武装干涉。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种敌视有所改变,1934年,苏联应邀进入国联,但合作的障碍仍然存在。而罗斯福在安排二战后的蓝图时,不仅承认了苏联的大国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影响,还将苏联看作第一谈判对象,希望在战后与其加强合作。这一转变表明( )
A.美、苏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B.社会主义被西方国家完全接纳
C.二战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D.二战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二战之前,苏联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敌视,而二战后,苏联却被看作是第一谈判对象,说明二战后苏联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其国际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C项正确;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并未趋于一致,排除A项;“完全接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对苏联的影响,不能得出其对人们和平观念的影响,排除D项。
9.(2023·威海高一期末)“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上述内容出自( )
A.《论联合政府》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日本所窃取的领土一律归还是《开罗宣言》的内容,故选C项;《论联合政府》是国共两党商讨如何建国的文件,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强调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排除B项;《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是中国共产党在反攻阶段发表的宣言,排除D项。
10.(2023·丽江高一阶段检测)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
名称 时间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 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中“卷入人口”“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均很大,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故B、D项错误。
11.(2023·唐山高一阶段检测)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
年代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答案 D
解析 法国从开展边境工程设防研究到构筑堡垒体系用了6年之久,而且堡垒体系的修建规模逐渐扩大,这说明法国面对战争威胁加剧的情况下,忽视了对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只能从被动防御的角度研究应对策略,故选D项。
12.1941年7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橡胶和石油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日本的这一行为严重触碰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美国立即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美国的这一做法( )
A.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
B.使日本在战略上转攻为守
C.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南进
D.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41年7月,日本向东南亚扩张侵犯了美国利益,美国对日进行激烈制裁。美国的做法打击了日本经济,同时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故A正确;美日此时尚未开战,故排除B;美国的做法并未阻止日军南下进一步扩大侵略范围,故排除C;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故排除D。
13.(2023·大连高一阶段练习)1941年7月1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计划,第二战场开辟计划第二次被延迟;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上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导致第二战场开辟延迟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地区
B.美英希望苏德两败俱伤以坐收渔翁之利
C.美英与苏联意识形态导致合作受阻
D.德日法西斯在西欧的兵力具有相当优势
答案 B
解析 苏联是英国强大的政治宿敌,且苏联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令英国担忧,英国认为苏联有可能成为战后英国左右欧洲大陆的最大障碍,因此英国希望苏德相互厮杀,两败俱伤,从中保存自己实力,以获取战后有利国际地位,故选B项;英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地区,排除A项;出于战胜法西斯的共同利益,英、美、苏三国最终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并没有使合作受阻,排除C项;日本法西斯的兵力主要在亚洲中国战场,排除D项。
14.(2022·天津卷,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答案 D
解析 由于英国官方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保卫民主的战争,才出现了英国士兵模拟议会的行动,这反映了英国士兵对参与民主决策的愿望,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埃及此时是否进行了政治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立问题,排除C项。
15.(2023·龙岩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
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冲击了旧有国际格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旧有国际秩序的冲击,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否定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掠夺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整个帝国主义的冲击,并不是只针对欧洲,排除C项。
16.(2023·沧州高一期中)(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0月2日,国联在日内瓦、东京、南京三地同时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面对事实,报告书一方面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公认的事实”,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另一方面为表示中立又替日本说了些“公道”话。一曰:“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乃至“满洲为日本的生命线”的说法“可表同情暂能谅解”;二曰:“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冲突之重要原因”;三曰:日本因疑惧满洲“北有俄国之共产主义”,故“预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之根据地”。鉴于以上情况报告书提出了“公正”地解决事变的方法即“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公然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摘编自崔义中、乔鹏《从三国干涉还辽和李顿调查团的比较看国际干涉》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下称《宪章》)开宗明义,以“我联合国人民”的名义定章立规,取代军事结盟、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奠定了广大亚非拉国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法律基础。《宪章》明确要求联合国逐步编纂和发展国际法。联合国这项工作涉及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产生了500多项公约,促进了国际法的整体进步,从而使国际法发展成为一个比以前更加成熟的法律体系。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与其他机构或会议(如大会第六委员会、外空委员会、人权委员会,以及各有关专门机构、特设委员会、专门外交会议等)为国际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余敏友《联合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发展与中国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国联调查团的报告内容并分析报告内容产生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联与联合国的异同点。(8分)
答案 (1)内容:承认东三省归属中国,否认日军军事行动的合法性;肯定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并对日本表达同情。原因:国联本质上是列强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其意志反映列强的利益;中日之间国力相差巨大;日本在国联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列强对日本的对外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2)异:《联合国宪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广大亚非拉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联合国宪章》及其法律体系相较于国联盟约更加完善且更具约束力;联合国拥有更加完善高效的组织架构。
同:都是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都具有普遍性;二者成立的目的均为规范国际秩序,防止大战再次爆发;大国与小国在这两个组织中的权力均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