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3 16:33: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目标 确定 依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句子的意思。 3通过注释和课堂讨论,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语言的巧妙。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该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 文言文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有所接触﹐并且学生也对学有所习文言文的方法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只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巩固。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断句、理解重点词句等。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准备
设计内容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逐段学习,深入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意思,特别是对话中的巧妙应对。 积累词句,学习写法,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的魅力和学习的重要性。
一、导入 我国古代有许多聪明过人的少年儿童,如:曹冲、司马光等等,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梁国的九岁男孩,一起去领略一下他的语言魅力吧!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播放课文录音) 二、读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1)读了课文之后,谁能说说课文题目的意思 你能用这种方法介绍一下你的同桌吗 4.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6.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三、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乎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 (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 (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练读) 四、发挥想象,突出妙处。 1.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的“杨”和姓杨的“杨”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看他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将我的姓和孔雀的“孔”联系起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惠,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 (2)谁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 (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2.熟读成诵。 (1)教师引导:古人用了短短5句话55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杨氏子的聪慧、礼貌,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背诵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