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3 17:00:32

文档简介

第3课 短诗五首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活动一:正音正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
墓畔(pàn) 寂寞(jì) 漫漫(màn màn) 一束(shù)
装饰( shì) 舵手(duò) 埋没(mái mò)
活动二:词义梳理
(1)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2)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装饰)打扮,修饰。
(3)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4)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5)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
(6)繁多:(种类)多,丰富【辨异】“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活动三: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
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5)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了解背景
(1)《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2)《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3)《断章》创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4)《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5)《统一》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活动四:诗歌内容。
(1)《月夜》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却安适地长眠于地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3)《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4)《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5)《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活动五:探究理解
月夜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萧红墓畔口占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 章
1.《断 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
2.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4.《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别人。
示例2: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示例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示例4: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的价值的体现。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统 一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活动六:总结主旨
1.《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3.《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4.《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5.《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意在告诉我们: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表象就能窥见单一的本质。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文体知识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
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C.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作答时可结合语法结构来分析。
C.“风”在句子里做主语,“从大地卷来”是介宾短语,在句子里做谓语;“雨”在句子里做主语,“从大地奔来”是介宾短语,在句子里做谓语;通常主谓之间应断开;因此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故选C。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答案】B
【详解】B.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风/从大地/卷来。故选B。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断章》一诗中,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这一哲理命题。
B.《月夜》一诗中,“我”孤独地站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C.《统一》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D.《风雨吟》这首诗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风雨吟》这首诗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实而虚”,选项“由虚而实”表述有误;
故选D。
4.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聂鲁达是智利诗人,不是匈牙利诗人;
故选A。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B.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
C.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A。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答案】C
【详解】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蕴含着世间人事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哲理,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7.(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
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答案】A
【详解】A.有误。聂鲁达是智利诗人。故选A。
二、填空题
8.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因 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A.《雨巷》 B.《寻梦者》 C. 梦之诗人 D.雨巷诗人
【答案】 A 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戴望舒,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据此选AD。
9.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霜风呼呼的吹着。 霜风:
(2)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闲话:
(3)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装饰:
【答案】 刺骨的寒风 闲谈时所说的话 点缀、装点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全句大意及上下文文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推测词义。
(1)下霜时,天是冷的,因此“霜风”可理解为“寒风”。
(2)“闲话”有多种意思:闲谈:与正事无关的话;不满意的话。此处根据“卧听”表现出的适意,可确定为“闲谈时所说的话”。
(3)“装饰”可采用换词法解释,意为“装点”。
三、语言表达
10.诗歌语言精粹,富含哲理。小江在南通群英馆读到卞之琳《断章》,有了写诗的冲动。请学写一首小诗,六行以内。
【答案】示例:

冬天的脚步轻轻
轻轻地,她微笑着前行
北风带来久违的浪漫
飞雪孕育着新春的梦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选取典型意象,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拟写即可。注意行数要求。
《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示例:《生命》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我伸向绿叶,他亲吻我的指尖,我仿佛感受到他绿衣下,流淌迸发的血液。
1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答案】“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详解】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发挥合理的想象,生动描写画面的内容。《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这首诗描绘的自然景观极有气势,“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量,而“海”与“舟”在空间、力量之间的对比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一句,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也暗示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据此分析,根据诗歌意思进行描绘,如:风雨狂卷而来,大地变得一片昏暗,就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屋,如同飘摇在大海上的小船,起伏不定,面对汹涌大海一般的大地,“我”就像一个没有阅历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小船的方向。
12.找出诗歌《断章》中出现的意象。
【答案】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详解】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提炼能力。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诗歌中常常作为抒情的载体。仔细阅读《断章》一诗,结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内容可知,作者写到了“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
13.朗读诗歌《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答案】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联系“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
又写到了叶,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就生命传承而言,这本质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朗读诗歌,体会诗《萧红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的情感表达。
【答案】“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详解】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路途遥远,“寂寞”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也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15.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答案】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详解】考查对诗歌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的生存环境和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联系“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内容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其中“树”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古老迂腐的旧思想;“并排立着”,象征作者与旧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作者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青年一代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解放的意识。
四、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本首诗的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3)考查赏析重点字词的表达效果。诗中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可据此作答。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意?
【答案】答案(1)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明亮的月亮洒下光辉,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在旷野上接受寒风的洗礼,我却没有靠在大树身上,让它为我遮蔽风寒。
(2)一个“却”字,既没有贬低树的高大,又凸显出“我”的傲然自立。身处艰难困境,诗人“并排立着”“没有靠着”大树,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内容。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注意把“刺骨的寒风”“明亮的月亮”“我与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并排站立”的景象描述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可据此做答。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2)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1)B (2)A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在人生的舞台上往往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与“看风景的”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A.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你”“看风景人”“明月”“窗子”等的相互关联,表明物与我,我与人,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故选A。第3课 短诗五首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活动一:正音正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
墓畔( ) 寂寞( ) 漫漫( ) 一束( )
装饰( ) 舵手( ) 埋没( )
活动二:词义梳理
(1)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2)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装饰)打扮,修饰。
(3)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4)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5)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
(6)繁多:(种类)多,丰富【辨异】“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活动三: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 ,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
书法家沈尹默是 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 》《望舒诗稿》《 》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有《 》《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 》《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4)芦荻(1912—1994),原名 ,广东南海人,诗人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5)聂鲁达(1904—1973), 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了解背景
(1)《月夜》写于 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2)《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 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 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3)《断章》创作于 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4)《风雨吟》这首诗写于 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 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 》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5)《统一》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 》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 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活动四:诗歌内容。
(1)《月夜》以 、 、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却安适地长眠于地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3)《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4)《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 ”,大地上的“ ”以及“我”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5)《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关系,用“ ”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 ”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活动五:探究理解
《月夜》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3.《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萧红墓畔口占》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断章》
1.《断 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2.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3.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4.《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统一》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活动六:总结主旨
1.《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 、 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 。
3.《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 。
4.《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 。
5.《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意在告诉我们: 。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 ,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 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 、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文体知识
新诗——是指 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 》《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新时期得以“ ”,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 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C.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断章》一诗中,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这一哲理命题。
B.《月夜》一诗中,“我”孤独地站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C.《统一》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D.《风雨吟》这首诗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4.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古》一诗中,首句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7.(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二、填空题
8.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因 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A.《雨巷》 B.《寻梦者》 C. 梦之诗人 D.雨巷诗人
9.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霜风呼呼的吹着。 霜风:
(2)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闲话:
(3)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装饰:
三、语言表达
10.诗歌语言精粹,富含哲理。小江在南通群英馆读到卞之琳《断章》,有了写诗的冲动。请
学写一首小诗,六行以内。
1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12.找出诗歌《断章》中出现的意象。
13.朗读诗歌《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14.朗读诗歌,体会诗《萧红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的情感表达。
15.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的深刻含意?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2)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