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6《猫》【活动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6《猫》【活动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3 17: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猫》
学习目标:
1.分析对比,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重点)
2.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对比,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重点)
2.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这篇课文,基本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旨理解存在“模糊点”或不到位,因此,教授本文时,应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对比”,理解《猫》的统一而丰富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猫》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为何写三只猫?
活动一:一对比,“我”之变
1.作者写“三只猫”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主要是为了凸显事物的特征,突出事物的不同之处。“三只猫”的不同结局也引发了“我”的情感变化,请从文中圈画相关语句。
预设:“我”的情感变化
PPT:“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东西的人”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预设:“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3.追问: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活动二:精读一段(“第三只猫”),深入理解
1.师生轮读(第17-34小节),思考:“我”判定猫吃鸟的罪证?
预设:“凝望”(直接表现)“忧郁”“懒惰”(内因分析、刻板印象);“张妈默默无言”(默认)“妻子的疑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痕迹证明);“好像”“似乎”
2.追问:“好像”“似乎”表明什么?(所谓的罪证其实是“我”的猜想)
PPT:生读: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转换视角,读出“我”自责、后悔的心情)
明确:误解产生的原因是“偏见”(主旨初探)
活动三:二对比,三妹之变
1.对待第三只猫,除了“我”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细读文章,我们发现“三妹”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读文中三妹的话,读出她的言外之意。(读出语言文字隐含的意义)(心理揣摩,补白,铺垫)
预设:三妹:我发现懒猫在这里,快来打它......;
2.“最喜欢猫”的三妹为何也会有如此表现?她是真的喜欢猫吗?其实她喜欢的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
预设:猫的可爱;猫带来的快乐;
明确:不是猫本身,而是自身的感受——自私(人性的丑陋)
活动四:三对比,结局之变
1讨论:假设把文中的第三只猫换成人,同样的事情,结局会怎样?思考后回答,简单陈述理由。(真实情境,代入,换位思考)
预设:或许不同
预设:人与动物之分;明确:对动物缺乏尊重,不能平等对待。
2.比较句子:“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能不能改成“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出现在邻家的屋脊上”?
明确:不能;它能使“我”良心发现,自我解剖,更突出主旨,告诉我们有些错不能犯,生命只有一次,要善待生命。
课堂小结:(1分钟)
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以“对比”为抓手,通过三次对比分析,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反思自我,解剖自我,呼吁人性的美好。期望人人都能多一点对动物的尊重,善待生命,这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
1.课后请继续寻找文中的对比变化,并作简要分析。
2.课后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