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文章思路,品推理之趣
——初中语文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锁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教材分析】
八年级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本文编排在第二单元第二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孩子,已经在八年级上册接触过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都应该在学习事物说明文的时候,掌握了要素。但对于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标志词、文章中补充性语言等应该比较难明白。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情,以单元目标为依托,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通过勾画题目及总括句关键句的方法寻找说明对象。
2.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完成思维导图,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
3.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勾画题目及总括句关键句的方法寻找说明对象。
2.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完成思维导图,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
3.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短文两篇,看看阿西莫夫怎么说。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明确对象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文章说明对象并勾画出句子的位置。
(2)既然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不一样,为什么编者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两篇文章虽然说明对象不同,但是体现了同一种科学的认识原则。那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开头)
2.细读推理,理清顺序
(1)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恐龙无处不在”的事实为什么能证明大陆漂移说。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推理过程,小组讨论完成。
(2)参照《恐龙无处不有》的推理过程完成《被压扁的沙子》的推理过程并用思维导图展示。
3.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成果,并作讲解
4.比对阅读,总结提升
比较两篇文章,说说二者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异同。
同: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异:《恐龙无处不有》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被压扁的沙子》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肯定其中一个,否定另一个。
5.拓展延伸
关于恐龙灭绝和大陆漂移还有很多相关的假说,请说说你所知道的相关理论。
三、布置作业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请就这句话收集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2.春天花会开,下雨燕低飞,秋天叶飘落,冬日雪皑皑……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请用今天学到的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完成一篇150字左右的事理说明文。
【教学反思】
这两篇短文是说明文中内容较深的课文,其突出特点是以推理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教学的一个难点式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进而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比较单元教学目标与本课教学目标,均强调“分析”“推理”这些“逻辑”要素,因此这两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要让学生自己根据材料分析,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我选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思路整理。作为自读课文,因给学生留下的读书思考时间不够充足,所以整理思路环节教师完成太多。实际课堂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完成教师规定的思维导图任务。反思事理说明文的教学,要考虑文本对于学生的难度学情,要渗透常用阅读策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