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前面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实心的橡皮泥沉人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增大了。这里引人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
3重点难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八、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1、现象重现
教师将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有些沉有些浮。如果没有浮的话,就问学生,怎样橡皮泥就会浮起来。)
2、提问引入
为什么橡皮泥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3、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设计意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分析原因实验:观察不同状况下橡皮泥排开水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实验,完成表格。(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记录这项活动,为后面的测量船形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打下了基础。)
给每个小组发一个量杯,一定量的橡皮泥和一张表格。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毫升)
放入后水面刻度(毫升)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沉的形状
200能浮的形状①
200能浮的形状③
200能浮的形状②
2002、观察表格,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三、拓展实验:
1、为什么钢铁造的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排开水的水量大)
2、造船比赛
给每个小组发同样的橡皮泥,比赛哪个小组的承载量大?
实验结果分析:
从排开水的水量可以明显的看出,沉的物体排开水的水量小,浮的物体排开水的水量大。
结论:物体的沉浮状况与物体的排开水的水量有关。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沉 浮
小 排开的水量 大
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主要是带领学生测量比较物体排开水的量,从而分析物体排开水的量与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之间存在的关系。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科学产生兴趣以及在试验过程中体会数据的重要性,而且,在这方面本节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造船比赛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比赛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我认识到,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本节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在讲解用量杯观察的注意事项时,应及时板书,加深学生的映像,
2、在最后结束部分,我应该展示一下学生的作品,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并可以反问学生,哪一种形状的船承载量更大,排开水的水量更大,这样,又加深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没有把握最后的收尾部分。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