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科学核心概念:同一种物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二、过程与方法:
1.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2.用溢水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数据是重要的证据。
2学情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实心的橡皮泥沉入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本课引入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尝试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二部分是“探讨及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第三部分是“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初步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知道了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体积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3重点难点
一、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科学核心概念:同一种物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二、过程与方法:
1.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2.用溢水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数据是重要的证据。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尝试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前两课初步研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发现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又会怎样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这是一块实心的橡皮泥,把它放入水里,请大家观察它的沉浮 发现了什么 (演示:放、取、擦)
3.这儿还有两个同样重的橡皮泥,一个是实心的长方体, 一个是实心的球体。谁来试试这两个的沉浮
意图:一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演示,让学生认识实验中橡皮泥正确的放取方式,以及及时擦拭实验材料的行为习惯。用分层次的两次演示实验示范和引领后续的分组实验。二是通过两次演示实验的观察让学生发现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这一实验现象.
4.不同的实心形状都是沉的,你有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 试一试吧,看哪些组能先让橡皮泥浮起来,完成快的组可以多试几次。(分组实验)
5.重点交流探讨:为什么同样的橡皮泥有的沉,有的却能浮呢
(学生回答,教师给于鼓励。课前了解到,学生比较认同的原因有:橡皮泥是否空心,橡皮泥的大小,橡皮泥的形状,橡皮泥的体积等原因影响橡皮泥的沉浮。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的探讨,认识到是橡皮泥是否空心、形状、大小的改变其实就是使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改变)
6.小结: 大家不约而同地猜想了橡皮泥体积的变化改变了它的沉浮。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猜想来进行研究(板书: 体积 )
意图:教师用分组实验为学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实验现象进一步产生多发性的思考,给学生更多思考内容,拓展学生思路.
二、探讨及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呢
(学生回答,教师给于肯定。考虑到目前学生思维特点,用计算法,排水法,溢水法测量橡皮泥的体积比较集中。教师通过谈话启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各种测量方法,包括如何测量,方法的特点和优点等)
2.根据谈话交流适时讲解排水法: 用排开水的体积来测量物体的体积(PPT排开的水的体积),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在科学定义上我们叫做排开的水量(PPT出示概念)。 (板书:排开的水量)
3.根据谈话交流适时讲解溢水法:老师的这个仪器,把它叫溢水杯吧!(出示溢水杯)符合你的要求吗 (演示倒水,讲解使用注意事项)
意图: 设置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跟教师,学生跟学生之间充分交流,旨在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通过听取他人的想法来对各种方法进行甄别。通过想到说,又有听到想的螺旋思考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4.测量今天的橡皮泥选择哪种方法更加合适呢
意图: 教师只是通过引导把测量橡皮泥方法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先前学生对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分析甄别让学生自己对所要用的方法进行选择确定,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5.按任务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板书:形状)
6.温馨提示(分组实验15分)
意图:充分的实验时间保证学生的操作落到实处。
三、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1.说说你们组在实验中的发现吧 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你的证据在哪里
2.展示全班实验数据转换成的统计图(PPT),再次进行观察比较。
(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及时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基本一样, 或排开的水量不变。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基本一样或排开的水量不变。)
意图:从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从数据发现规律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从自己获得的数据中寻找规律,第二层面从全班获得的数据中寻找橡皮泥沉浮的规律,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3.小结: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板书:沉的小,浮的大)
4. 这排开的水量就一定等于我们猜想的橡皮泥的体积吗 (PPT)说说你的理解吗 不知图片能不能帮助你们更好的理解,对于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和橡皮泥你体积关系看了图片后你想说什么 那么对于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等于它的体积吗 你觉得是哪部分体积呢 (PPT:沉图,浮图)
五.课堂小结
1.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PPT)能结合一下今天的研究成果思考一下!(指板书)
2.今天这节课我们用通过研究橡皮泥的沉浮收获很多知识,如果再用这块橡皮泥设计一艘小船,怎样能让它装载更多的货物呢
3.课外的探究: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做成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差不多,做成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也差不多呢 (ppt)
板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形状 排开的水量
浸入水中的体积 沉的 小
浮的 大
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确保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总目标。
评价讲究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课堂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在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实践能力等闪光点给与及时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特征给与合适评价,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评价,力求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各种橡皮泥形状排开的水量的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通过教学,我有下面一些思考。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五个重要的要素。本节课,学生亲历了这些探究过程,通过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发现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如何完成实验,在认真细致收集实验证据后又进行了汇报交流,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在这些亲历探究活动中,学生有了许多切身的体验: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到实验测量的乐趣,体验到了与老师同学真实的表达与交流,更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中有着重要的体现。课堂上无论探讨“为什么同样的橡皮泥有的沉,有的却能浮?”还是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等,都是学生通过表达展现自己的思维,其他学生去评价和探讨,活动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而已。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地发挥着主体作用,这样他们的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等方面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附件: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任务单
第 小组
一.实验记录:
橡皮泥的形状
浮的形状
沉的形状
序号
1( )
2( )
3( )
4( )
排开的水量(毫升)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
二.思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就一定等于橡皮泥的体积吗 (1毫升=1立方厘米)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