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综合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3 22:5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  )
A.一定的文化关联 B.相似的经济生活
C.相似的宗法制度 D.共同的血缘关系
2.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3.《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4.[2023·东北三省四市模拟]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在孕育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5.[2023·潍坊市高三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6.[202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
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7.[2023·福州市高三质检]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8.(2023·贵州贵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多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如《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位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由此可见,这些出土文献对秦律的记载( )
A.证实秦朝刑法严苛、轻罪重罚
B.印证、纠正、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
C.续接“焚书”销毁的先秦文化
D.印证秦朝重视尚武的法家治国理念
9.(2023·安徽期中)西周立国强调“敬天保民”,而秦始皇在建立政权后则强调“赖宗庙之灵”。这一治国理念的变化( )
A.埋下了秦始皇集权暴政的隐患
B.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打击了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D.凸显了秦始皇对神灵的蔑视
10.(2023·广西北海)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11.(2023·江苏连云港)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12.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 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东方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来历,《史记》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出早期的商人与秦人有(  )
A.一定的文化关联 B.相似的经济生活
C.相似的宗法制度 D.共同的血缘关系
解析:应注意关键信息“有关商人与秦人祖先的来历”“都有其母吞玄鸟蛋而怀孕生子的记载”,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有一定的文化关联,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2.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解析:由对商贾和经营客店者“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可知,这体现了抑商政策;由“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规定”可知,这两条魏律的颁布迟于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即其受到抑商政策的影响。由此可知,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制耕战及以吏为师,排除B、C项。
3.《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埋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材料中“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体现了口述资料;“吾如淮阴”“余视其母冢”体现了实地探访。由此可知,B项正确。
4.[2023·东北三省四市模拟]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在孕育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解析:由材料“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可知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经打破“小国寡民”的族群状态,并呈现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故选B项;“已经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经济交流导致的,排除C项;“多地域、多族群”并不能体现出文化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文化认同逐步形成,排除D项。
5.[2023·潍坊市高三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地区,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更加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迁徙豪富到咸阳”与“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其目的都在于加强管理力度,而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但是“迁徙豪富到咸阳”并没有这种作用,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的“今内蒙古中部”“今陕西北部”,可知其并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排除C项。
6.[202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
A.传承了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解析:秦朝的法律对社会责任做出了规定,其意在通过法律稳定维护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要求路人施以援手没有体现尚武风气,故A项错误;教化指的是通过上行而化成以下,法律规定不是教化,故B项错误;严苛的法律体系在此之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
7.[2023·福州市高三质检]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任嚣 南海郡尉
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
解析:该表显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都是地方的官吏,尤其是下层官吏,这说明当时秦朝的地方治理体系已经陷入崩溃境地,这是秦朝败亡的重要原因,故选D项;题干所述反秦、抗秦者都是下层官吏,而并没有提到底层民众,所以据表格不能推论出底层民众反抗激烈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没有提到反秦、抗秦者与六国贵族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据此推论出六国贵族势力活跃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仅提到了反秦、抗秦者的身份,而没有提到对外战争问题,所以不能推论出对外战争动员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
8.(2023·贵州贵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多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如《秦律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位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由此可见,这些出土文献对秦律的记载( )
A.证实秦朝刑法严苛、轻罪重罚
B.印证、纠正、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
C.续接“焚书”销毁的先秦文化
D.印证秦朝重视尚武的法家治国理念
[解析] 依据材料“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多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考古的发掘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纠正、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秦朝刑法严苛、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焚书事件,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秦朝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安徽期中)西周立国强调“敬天保民”,而秦始皇在建立政权后则强调“赖宗庙之灵”。这一治国理念的变化( )
A.埋下了秦始皇集权暴政的隐患
B.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C.打击了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D.凸显了秦始皇对神灵的蔑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自恃祖先功德,无视民众力量,丢开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为其集权暴政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排除B项;秦朝治国理念的改变并未直接打击礼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强调秦始皇蔑视神灵,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广西北海)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经济交流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秦朝通过修筑驰道、直道等,建立起连接全国的道路网,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提高行政效率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加强经济交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促进边疆开发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江苏连云港)秦统一后,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秦朝( )
A.统一全国违背人民意愿
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皇帝巡游加重百姓负担
D.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解析] 依据材料“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不满、反抗和诅咒,表明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众对秦朝残暴统治的不满,没有反映统一违背民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发生了农民起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巡游加重百姓负担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2.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解析】根据材料“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 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东方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答案】(1)背景: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