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窦娥冤(节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 窦娥冤(节选)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4 08:3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窦娥冤(节选)
了解作者
关汉卿(约1220-1300)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了解背景
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来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时代悲剧,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了解元杂剧
元杂剧: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结构
四折一楔子
角色
旦(女角)
末(男角)
净(似京剧的花脸)
杂(配角)
剧本构成
科、白、唱
结构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末:男主角,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旦:女主角,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杂:是上述三种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四类。
剧本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科介: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分为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宫调与曲牌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元杂剧的成就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四大悲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 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四大爱情剧
文章分层
楔子(序幕)窦天章以女抵蔡婆父赴京赶考留孤女
第一折(开端)窦端云嫁入蔡婆家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行发誓愿千古奇冤杀窦娥
第四折(结局)窦娥冤魂述实情千古奇冤得申雪
“窦娥冤”她有何冤?
流氓张驴儿误把自己父亲毒死,却诬陷 清白的窦娥;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刑;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张驴儿父子,他们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
太守桃杌,他是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
庸医赛卢医, 他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
其父窦天章、婆婆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
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
与现实形成对比。
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
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代表着了“天”的帮助的回归
因其诅咒而受“亢旱三年”之苦的并不仅仅是官吏,而主要是楚州当地百姓。这是一种社会的“连带责任”或“集体责任”。因为窦娥诅咒官吏,诅咒自然,乃至诅咒同胞,才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也更真实。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亢旱三年”是否有损窦娥善良的人设?
教师总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真、善、美被假、恶、丑无情地扼杀掉,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