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部编版丨高中语文丨必修下册丨第二单元
哈姆莱特(节选)
William Shakespeare
初理想主义中现实主义晚浪漫主义
01
了解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称莎翁为“狭斯丕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
早期创作阶段
(1590—1600)
历史剧、喜剧时期。
剧作整体基调昂扬,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
中期创作阶段
(1601—1607)
悲剧时期。
作品主要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及道德堕落,表现出作家对社会及人性透彻深入的了解。
晚期创作阶段
(1608—1612)
传奇剧时期。
主要宣扬仁爱、宽恕与和解,代表作是《暴风雨》。
02
了解背景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
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03
理清人物关系
04
课文分层
第一部分
——君臣密谋探查
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在两位侍臣探查未果后,密谋商量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因失恋而疯狂。
第四部分
——奸王设计迫害
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他们密谋把哈姆莱特送到英国去。
第二部分
——王子心灵独白
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写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思索。
第三部分
——情人痛苦对话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从节选部分的对白来看,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1.国王与哈姆莱特之间的矛盾
2.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因无法沟通而产生的矛盾
3.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1
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一方强大——强大到一个统治集团
一方弱小——弱小到只有一个人
差距悬殊
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极大的肯定,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那么他为什么有意假装成疯子
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莱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
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
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奥菲利娅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
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如此评价哈姆莱特有什么作用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莎士比亚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目前装疯卖傻,让奥菲利娅扼腕痛惜,但在她心目中他仍是一个英雄。这样从侧面表现,突出了哈姆莱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
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在他的父亲没有被杀害之前,他是快乐的。他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有自己的理想,对爱情有追求,有心爱的人,无忧无虑。
父亲去世后,他是忧郁的。母亲的改嫁,好友的背叛,自己心爱的人在爱情上受其父亲影响而对爱情并不坚定。在对复仇这件事上他是犹豫不决的,错过了很好的复仇时机。从为父报仇(装疯等待机会)上看,他又是富有行动力的。
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
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奥菲利亚: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过去的形象:高贵、理智、青春貌美。莎士比亚一连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从不同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学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
原因: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对邪恶的封建集团的挑战。
在奥菲利娅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进行极力赞美?
在和奥菲利娅的对话中,哈姆莱特为什么多次让奥菲利娅出家?对话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冲突?
哈姆莱特认为,如果奥菲利娅对爱情是忠贞的,那么她出家可以保住清白:如果她是伪装的,那么她出家可以避免“生一群罪人出来”。一方面,这是哈姆莱特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奥菲利娅,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中很难保全自我,不如趁早避开。但奥菲利娅不能理解这一点,对哈姆莱特其他的话也不能理解,因此非常伤心,觉得自己“真是受了骗了”,要将哈姆莱特送的纪念品还给他,甚至认为他真的疯了,希望神明能让他清醒过来。整体上看,对话表现了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的冲突。
《哈姆莱特》一剧的最后,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能否避免?
综合全剧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没有计划性,草率而且冒失,他总是被事件推着走,不能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他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和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的计划主动进攻敌人。剧中,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
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他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的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揭示和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的着力刻画
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如国王的狡诈、阴险、凶残、波洛涅斯的昏聩、痴愚,奥菲利娅的幼稚、单纯,等等。而“忧郁的王子”哈姆莱特的性格则带有特定时代与人生所留下的深刻印记。莎士比亚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包括外在矛盾冲突和由此受到推动的内在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着意对人物进行多侧面的揭示,突出作为人物性格发展基础的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富于渊博学识和思想的人文主义者从接受为父复仇的任务到决定为社会复仇的心理发展轨迹。作者通过国王的形象展示了即使如此狡诈、阴险、凶残的人也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鞭挞自己的残忍。王后最后代哈姆莱特饮毒酒而死,使人们看到了她在矛盾裹挟之下对儿子的“爱”的心灵指归。奥菲利娅带给人们的则是一个纯真。少女不堪忍受恋人“发疯”、父亲死于恋人之手的精神重负以致发疯、死去的悲剧。《哈姆莱特》对多侧面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的揭示使这部剧作具有独特的审美韵致。
莎士比亚的语言生动精练,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的特点,灵活丰富。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同时,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使语言充满诗意,富有形象性,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运用的比喻句:“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其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语言丰富生动而富于形象性
05
教师总结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部编版丨高中语文丨必修下册丨第二单元
下/节/课/见!
THANKS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