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24 09: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确定交流的核心议题。即明确我们要围绕书中的哪些具体内容或观点进行交流。在复述书中的内容时,我们应保持简洁明了,引用那些能够突出主题或说明问题的关键部分,避免冗长和不必要的摘抄。
阅读体验是读者在深入阅读一本书时,与文本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和互动,从而产生的个性化感受和经历。每当读者沉浸在书海中,他们都会经历一系列独特的阅读过程,形成各自的阅读体验。这种体验是读者之间进行阅读交流的基础。因此,为了确保有效的交流,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突出“你”的体验
要写清楚读了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体验,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自己的思想明晰地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不必照抄原文内容,也不必对原文的某些段落进行重点阐述,而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然,你的“体验”要符合你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
有分析
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某些问题的表述上很有特色,“特色”在哪里,“妙”在哪里,要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出来;也可以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意见。分析时要打开自己的思维视角从各个层面考虑。
要视线专注
要看到自己首先想要交流的问题
阅读本单元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思考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悲剧意蕴,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雷雨》的悲剧意蕴
命运悲剧
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
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
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地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置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上演乱伦的悲剧。所以当周朴园问她:“谁指使你来的 ”她才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当厄运连续重创一个无辜者并且让下一代承担上一代人的罪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对罪恶的逃避却使人走进更深的罪恶,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恶作剧吗
此外,乱伦关系是体现《雷雨》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表现人类悲剧意味最佳的形式之一。周萍与蘩的乱伦是在他们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开始的,而当周萍毫不知情地与四凤发生乱伦悲剧时,命运的悲剧色彩才开始强化。可以说,这种乱伦效应强化了命运的残酷性。除了乱伦的情节设计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的人物,无论善恶强弱都走向挣扎与毁灭,连最有理由活着的四凤、周冲都死了,而经历了这切又最不愿活着的鲁妈与蘩却偏偏活了下来。这使全剧的悲剧结局带上浓厚的宿命色彩。
尽管《雷雨》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但由于它更突出地强化了悲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挣扎的思想,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人物向神秘不可测的命运屈服,因此并没有导致消极的宿命论。一方面,我们在命运的摆布下深切感到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面,我们在人与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感受到人的伟大和崇高。
在同命运的抗争中,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崇高--命运悲剧的艺术价值正在于此。
社会悲剧
曹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曾说:“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每天可以听到和看到许多乱七八糟的事。像周朴园逼吃药的那类事情,从我的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可见,《雷雨》也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投影,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尽管《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被打上了命运的烙印,尽管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都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无一不在情理之中,这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潜伏着社会的根源。
还是以周朴园为例。我们可以确定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完全有机会打掉他们的孩子,否则他也不会保留着待萍的那些习惯。有人也许会提出,他既然真爱侍萍就不该把她赶走。可是面对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面对他的封建大家庭,周朴根本主宰不了他的生活。正是由于周朴园当年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才会有接下来一连串的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才会有一出出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揭示了旧社会的不平等;蘩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出专制的家庭关系,有力地控诉了浓厚的封建性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和扼杀,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社会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这个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这完全是那个罪恶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命运悲剧也就变成了社会悲剧。
性格悲剧
当代美国著名戏剧家乔治:贝克说过:“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揭示,性格揭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它是在观众中使剧本的主题和人物产生同情的主要手段。”《雷雨》正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内在的、复杂性的、有灵有肉的悲剧人物,使其具有“永久价值”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丹麦悲剧理论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悲剧性格是一种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与潜意识、'白我与'他我’、善与恶、美与丑等对立因素的激烈厮杀,加上外在世界的洪波浪的冲击,每每使得他性格中的正面因素遭到否定,从而导致他的毁灭并使他带上悲剧的审美意义。
在《雷雨》众多的悲剧性格中,周朴园该是剧里最“充满矛盾的性格的一个人物。
方面,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家,同时他也是个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长,专制、伪善、薄情、阴险、狠毒、冷酷,掌控着家里所有成员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他也有“善”的一面,从他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善良与真诚及其良心的苦闷与自责周朴园最大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终究无法同压抑他、摧残他的丑恶的封建本质抗争,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造成他人性中的“善”只能被封建意识摧毁,他的罪恶也远远超越他的良知,这一点从他对鲁侍萍态度的剧烈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来。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曾大胆反封建礼教,不顾一切爱上侍萍,可是这样一个具有反叛性、现代性的知识分子,在封建传统观念的侵蚀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妥协、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当怀念了多年的侍萍真的出现时,他冷酷自私的本性占了上风,他再次选择了保护自己。同时,他所夸耀的那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也只是徒有其表,他的大儿子周萍与他的妻子乱伦,二儿子鲁大海却公然成了他的阶级敌人,小儿子周冲一直惧怕他、悔怨他。就是这样一个荒诞的家庭,终于在狂风暴雨中,顷刻间瓦解了。只留下他一个苟活的躯体独自品尝着丧妻失子的痛苦。
作为一个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的“旧式女人”,蘩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她身上所蕴含的野性力量和矛盾的个性是她最具魅力的地方,但也是她悲剧的导火索。
她聪明、美丽,渴望自由,追求爱情,但是她不幸嫁给了比她长二十岁的冷漠无情的周朴园,为了找到自己的幸福,她在现实的笼中做着兽之斗,毅然在情感上背叛了周朴园。她的“雷雨”式性格也就此显示出来。但是,蘩漪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毁灭,因为她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周萍--“一颗弱不禁风的草”身上,由此也将他们双方送入乱伦的魔圈。
面对周萍的抛弃,强悍果敢的她,低下高傲的头颅,哀求周萍。但当所有的表白、挽留甚至恐吓都没有奏效时,原本是作者所说的“有着美丽心灵”的蘩漪,为了救自己,不得已把心底的“恶”翻了出来,她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推向前台,将无辜的孩子作为复仇的工具和手段。从这一方面来说,作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复仇女人,她的心肠和手段又是何等的狠毒!
她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选择,这是极端的唯我主义。这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在追求憧憬中的幸福的时候,恰将自己带入一个既毁灭自己又毁灭别人的处境。这也显示出繁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无助、色历内在的一面。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个将崇高和罪过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繁漪的悲剧是由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造成的,但同时也是她白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因此,警的悲剧,她自己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雷雨》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课堂延伸
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
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
02
通读《阿Q 正传》全篇,思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 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
01
本题考查深入阅读、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以及文学评论的能力。“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可从鲁迅谈创作的一些文章(如《〈呐喊〉自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探寻答案。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可在阅读课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要找出其“矛盾”之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怎么理解鲁迅创作《阿Q 正传》的动机?
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看,在日本学医时,许多体格健壮却精神麻木的中国人围观一个同胞被日本人砍头的事件,让鲁迅意识到,“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从鲁迅作品的选材特点看,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疗救的,正是未庄那样“病态的社会”和阿Q 那样“病态的灵魂”。
从鲁迅思想家的担当看,他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说不尽的阿Q”——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
“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中国下层民众所特有的一种“劣根性”。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 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下层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痹教育,使无数同阿Q 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 时都指出过,外国人作为弱者和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 那样的,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上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并努力克服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减缓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在精神、感情上的冲突与对立程度,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可以说,“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剂。
人的一生中,有时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绪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
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并加以探究的能力,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和某些作家的作品进行审视和分析,提高同学们在更宽广的视域内认识文学创作的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的小说《祝福》《药》《阿Q 正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祝福》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有进步思想,讨厌四叔,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软弱性;柳妈给祥林嫂出主意,让她捐门槛,结果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在祝福时因四婶的一声断喝而彻底绝望。《药》中的华老栓愚昧落后,相信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儿子的肺痨病。《阿Q 正传》中的阿Q 是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住处的底层农民,他自欺欺人、妄自尊大,面对种种屈辱,总是用“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这些形象都是小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反映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老舍的《茶馆》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社会的真实图景,写出地痞、流氓、特务横行及百姓卖儿卖女、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沈从文的《边城》描摹出边地山寨的风土人情,以人性美与人生悲剧的对立表现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不幸。
表现对革命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不主张徒手请愿,表现出对斗争形式的理性思考;《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群众成为看客,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茶馆》中的常四爷正直、爱国,因为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而被逮捕 。孙犁《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青年形象,反映了民众的觉醒和勇于杀敌的革命精神。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