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24 07:1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统一安宁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民族交融的发展 D.中外交流的推动
2.[2023·湖南益阳高一期末]下图为南宋海外贸易的主要伙伴示意图。据文献记载,与南宋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60多个;南宋的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成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多为手工业制成品。由此可知,南宋(  )
A.技术优势支撑外贸发展
B.海外贸易伙伴分布集中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支柱
3.[2023·河北唐山高一联考]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
4.[2023·辽宁铁岭高一联考]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讲到:“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基于此,程颐主张(  )
A.吸取历史教训,复兴儒学
B.吸收佛道思想,改造儒学
C.通过知行合一,寻求天理
D.克服内心私欲,发明本心
5.[2023·河南濮阳高一期末]据统计,元杂剧中涉及关羽的戏多达13种,元杂剧不仅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位有勇有智、有胆有识、威武雄壮、气节忠贞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把关羽塑造成一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这体现了元杂剧(  )
A.提升了艺人的政治地位
B.承载着民众的愿望诉求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D.吸收了京剧的表演风格
6.[2023·福建宁德高一期中]《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过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7.陆游称:“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宋代儒学家的突出贡献在于(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提出“三教合归儒”
C.兼容多家哲学理论形成新学派
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
8.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十分盛行。此现象反映(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化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D.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9.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别。”该材料佐证了(  )
A.宋朝最早使用了纸币
B.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C.明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10.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且北宋民间藏币行为蔚然成风,更加剧了钱荒的严重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B.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C.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D.江南市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11.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宋真宗时期,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朝廷派人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12.有学者指出,宋代出现了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重农抑商观念更加坚固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D.国家控制日益松弛
二、综合题
13.[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南地区围湖造田的急剧发展是在两宋时期。据李光绍兴五年(1135年)奏疏所云,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年)、嘉祐(1056~1063年)年间,民间开始有盗湖为田的现象。“政和(1111~1118年)以来,创为应奉,始废湖为田。”此后,东南地区不仅著名的太湖周围,江东、浙东等地的湖泊大多受到围垦……如此大量的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了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灾害开始明显增多。——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围湖造田”的做法及其急剧发展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经济布局的变动,并分析此变动的原因及影响。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的统一安宁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民族交融的发展 D.中外交流的推动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技繁荣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的,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的发展为宋代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这是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国家的统一安宁是宋代科技繁荣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族交融的发展是宋代科技繁荣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外交流的推动是宋代科技繁荣的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湖南益阳高一期末]下图为南宋海外贸易的主要伙伴示意图。据文献记载,与南宋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60多个;南宋的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成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多为手工业制成品。由此可知,南宋(  )
A.技术优势支撑外贸发展
B.海外贸易伙伴分布集中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支柱
解析:据材料“南宋的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成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多为手工业制成品。”可知,反映了南宋手工业制成品远销海外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南宋手工业技术对海外贸易的支撑,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南宋海外贸易伙伴分布广泛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制成品远销海外的内容,体现不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供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信息,无法得出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支柱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北唐山高一联考]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
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运河运输成主要的运输方式
解析:从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北京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宋代后,与隋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的修建反映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在下降,排除B项;大运河虽然在运输上地位很重要,但并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运输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辽宁铁岭高一联考]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讲到:“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基于此,程颐主张(  )
A.吸取历史教训,复兴儒学
B.吸收佛道思想,改造儒学
C.通过知行合一,寻求天理
D.克服内心私欲,发明本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程颐认为唐朝王室有夷狄色彩,违背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这成为唐末五代出现藩镇割据的思想基础。结合所学,宋代中期程颐等学者积极推动儒学复兴,恢复儒家的纲常伦理秩序。因此材料反映程颐主张吸取历史教训,复兴儒学,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思想,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主张,排除C项;克服私欲,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南濮阳高一期末]据统计,元杂剧中涉及关羽的戏多达13种,元杂剧不仅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位有勇有智、有胆有识、威武雄壮、气节忠贞的英雄形象,同时还把关羽塑造成一个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这体现了元杂剧(  )
A.提升了艺人的政治地位
B.承载着民众的愿望诉求
C.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D.吸收了京剧的表演风格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有很多以关羽为题材的杂剧,且把关羽塑造成英雄和清官形象,反映了民众对智勇忠义的英雄和公正为民的清官的尊敬和推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艺人政治地位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C项;元代京剧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福建宁德高一期中]《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过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解析:根据题干“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过……模拟实验证明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说明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D项正确;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验有真有假,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但不等于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排除B项;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陆游称:“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宋代儒学家的突出贡献在于(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提出“三教合归儒”
C.兼容多家哲学理论形成新学派
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C项正确;A项是宋儒贡献之一,但不是突出贡献,排除;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严厉抨击君主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十分盛行。此现象反映(  )
A.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强化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D.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买卖现象比较常见,佐证了宋代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宋代士农工商的身份仍然比较分明,排除A项;土地买卖盛行反映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排除B项;土地买卖盛行是土地兼并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9.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别。”该材料佐证了(  )
A.宋朝最早使用了纸币
B.元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C.明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解析:根据材料“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可知,元朝时期广泛使用纸币,这体现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是元朝的社会状况,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明代都市生活繁华,排除C项;材料强调元代国内商业发展,没有体现宋元海外贸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且北宋民间藏币行为蔚然成风,更加剧了钱荒的严重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B.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C.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D.江南市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流通的货币量较小,且有民间收藏钱币的情况存在,加大货币流通量与减少民间藏币现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应运而生,故选C项。
11.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宋真宗时期,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朝廷派人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解析】材料“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C项正确。
12.有学者指出,宋代出现了政治上“贱不必不贵”、经济上“贫不必不富”、职业上“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重农抑商观念更加坚固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D.国家控制日益松弛
【解析】材料“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士多出于商”表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3.[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南地区围湖造田的急剧发展是在两宋时期。据李光绍兴五年(1135年)奏疏所云,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年)、嘉祐(1056~1063年)年间,民间开始有盗湖为田的现象。“政和(1111~1118年)以来,创为应奉,始废湖为田。”此后,东南地区不仅著名的太湖周围,江东、浙东等地的湖泊大多受到围垦……如此大量的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了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灾害开始明显增多。——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围湖造田”的做法及其急剧发展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经济布局的变动,并分析此变动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做法:盗湖为田;废湖为田。
危害:水旱灾害增多。(照抄原文不得分)
(2)变动: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等。(任答两点)
影响:经济上:加剧了对南方的依赖;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的生态平衡。文化上:带动南方文化的进步;推动科举政策调整,南北分卷,分别录取。(任答三点)
解析:(1)做法:根据材料“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年)、嘉祐(1056~1063年)年间,民间开始有盗湖为田的现象”可知,盗湖为田;根据材料“政和(1111~1118年)以来,创为应奉,始废湖为田。”可知,废湖为田。危害:根据材料“如此大量的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了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灾害开始明显增多”可知,水旱灾害增多。(2)变动:根据材料“北宋庆历(1041~1048年)、嘉祐(1056~1063年)年……政和(1111~1118年)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根据材料“东南地区围湖造田的急剧发展是在两宋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而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等原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及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在经济上,加剧了对南方的依赖,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但同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南方的生态平衡;在文化上,带动南方文化的进步,推动科举政策调整,南北分卷,分别录取等。
同课章节目录